建构中国文化地标
■张志忠
建构人文中国文化地标的话题,要从北京说起。我所住的海淀区魏公村,有齐白石墓地,离魏公村的交叉路口仅几百米,但在这里住了很多年的人也未必知道它的存在。我们能不能在交叉路口立一块牌子,标明向前面什么地方走,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墓地,引导路人前往呢?
北京的人文积淀非常厚重,可我觉得现在就只注意到了两个方面:当代政治和古代皇家。在当代政治方面,街头大量宣传栏就是非常醒目的表现,模范党员、先进人物都在上面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可不可以同时讲讲北京的文化人物呢?从曹雪芹、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到齐白石、侯宝林、施光南,等等。北京实有的人文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必要的张扬。
还有古代皇家,就是明清的皇宫、园林和陵墓,目前算是文章做足了。加上近年来影视剧中的“帝王热”,满台大辫子,口口声声“主子”、“奴才”。香山的旅游主打招牌就是皇家园林,其实这一带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为何不能加大一点宣传的力度,把香山的经典地标都醒目地标示出来?这里有梁启超的墓地,有曹雪芹的故居等,若对人们进行必要的引导,也会拓展香山的旅游资源,并且更有文化气息。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像《布鲁姆文学地图》丛书介绍彼得堡、纽约、巴黎等世界名城一样,借助文学名人的力量,讲述从曹雪芹、曾朴到鲁迅、郁达夫、老舍、林海音、王蒙等,他们在作品里怎么写北京。比如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邓友梅的《话说陶然亭》,刘心武的《钟鼓楼》,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具有文学地标性的作品。除了那些帝王的诗作,我们还能不能把现代人笔下的北京风情也加以活化、地标化?我们除了皇家文化还有大量的文人文化、现代文化、民间文化,太集中于皇家文化这一块,已经把其他方面都遮蔽了。
而且,这些题目看似很平面化或很大众化,但往深里做,肯定可以做出学术深度。举个例子,从鲁迅到胡适,从郁达夫到老舍,都写北京的人力车夫,为什么人力车夫会如此受到青睐?启蒙知识分子鼓吹平等、博爱、劳工神圣,新兴的共产党人要唤起工人阶级,那么,北京的劳工在哪里?要找劳工得去丰台长辛店,要去机车厂,在铁路工人中办夜校、组织工会。那时候,在北京城里,人力车夫就是劳工的代表。有关资料记载,早期共产党人要向人力车夫进行宣传,拉着一车面包,先给他们发放面包,然后要他们听演讲。人力车夫在文学中受到重视,是有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的。
说到这里,不禁生发出一种非常沉重的焦虑。中国的大小城镇,都在大拆大建,都在争相建设所谓地标式建筑,而所谓地标,不过是比赛大楼的标高而已。再看诸多建筑的命名,要么崇洋,“加州”、“海德堡”、“香榭丽谢”和“雪梨”齐飞;要么慕官,动不动就称之为“官邸”;要么仿古,叫作“御园”,还屡屡野蛮地把具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夷为平地另起高楼。连保护和维持都谈不到,何论开发和建构文化地标呢?(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