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沈任元老师在给学生上电子课程设计课。李立基 摄

  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每个章节的内容时,就更加留意各知识点的用途,学到传动轴,知道轴的用途、材料要求;学到齿轮,知道齿轮的加工特点。课程结束时,学生把变速箱做出来了,相关知识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本报记者 董少校

  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来说,本科毕业之后获得本市户籍可谓难上加难,许多名牌高校的研究生都不能如愿。然而在上海电机学院,2012届本科生中有十几人成功“落沪”,其综合能力让人侧目。

  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为啥这么“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海电机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魅力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厂房,学生在本科阶段大量参与企业实习、校内科技创新,在各种教学和科创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拿到获奖证书、发明专利等“硬通货”。难怪,毕业之际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同台竞争,一样能够脱颖而出。

  教授去当总工,老总来当院长

  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教授任运来才会出现在校园里,更多的时间,他会去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上班。他不是去工厂蜻蜓点水地作样子,而是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实职,为企业解决随时遇到的生产工程问题。

  “科研不能老是从资料到资料进行推演,也不能在实验室忙活虚幻封闭的理论,一定要为社会解决实际的问题。唯有这样,科研才能产生作用,培养的学生才能与企业要求相衔接。”任运来已经习惯了在大学和工厂两头跑,车间的厚实土壤带给他从事科研的充足养分,进而反哺了课堂教学。

  教授到企业当总工,学生也有了进入车间的顺畅渠道,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前几年,任运来带领学生为工厂设计了核反应蒸发器的锥形体,本该使用270吨钢,改进工艺后实际使用190吨,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上海电机学院,像任运来这样到企业当总工、副总工的教授不在少数,教务处处长赵朝会即为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的科技项目带头人。与此同时,学校还把企业的老总引进来当院长,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盘活各种教学资源。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校长助理于忠海说:“企业的总工、总裁来到学院任职,带来了一线的理念和需求,让我们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实际紧密对接,而不是各干各的成为两张皮。企业和学校成了一家人,自然学生也能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好处不言而喻。”

  “项目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上海电机学院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领域推行“项目驱动法”,以工程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学得更扎实。

  上“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学期之初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告诉学生:到课程结束时要设计出一台变速箱,输入转速为每分钟1400转,输出转速为每分钟60转。这么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每个章节的内容时,就更加留意各知识点的用途,学到传动轴,知道轴的用途、材料要求;学到齿轮,知道齿轮的加工特点。课程结束时,学生把变速箱做出来了,相关知识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赵朝会认为,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参与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如果说“项目驱动法”侧重同一门课程内不同知识点的连接贯通,那么“大案例法”则是把不同的课程粘成一个整体。在教学部门统筹下,各科目共同推选出一些大案例。有了大案例,原本孤立的课程被打通,学生见树木也见森林,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

  “打通”,这是上海电机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学校在传统的“机械制图”内容中加入三维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三维CAD的技术,具备空间思维、构型设计、读图和绘图、图形和模型转换、查阅和遵守国家标准等能力。极具“打通”特色的“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改革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科研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室,也包括企业的厂房、校内的实验室,还有各种实践活动场所。上海电机学院强化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在独具魅力的“大课堂”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力量,他们的视野、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水平。上海电机学院把企业的专家引进来,把本校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不断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来自上海锅炉厂的劳模金德华给学生开设电气方面的专业导论课,不是简单地做个讲座,而是每学期上十几个学时。新进青年教师要去企业挂职锻炼,少则一年,多则两年。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开展了300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超过1500人次受益。上海市教委对入选项目给予1万元资助,学校则再追加1万元。教师如指导学生则记入工作量,年底考核可以加分。资金和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推动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科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近5年,上海电机学院的学生在学术杂志累计发表了108篇论文,部分学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留沪加分,从而成功把户口落在上海。

  “在形式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播种创新意识的种子,收获创新成果,受益不是一时一地,而是一辈子。”于忠海深情地说。

  校长点评

技术立校 应用为本

  ■夏建国

  作为一所新型应用技术大学,学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把“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根据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以技术活动项目的程序为线索安排教与学的进程,并设计一系列“技术活动项目”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开发技术学科系统和综合职业系统相协调的整合型课程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围绕定“性质”在技术、定“面向”在行业、定“规格”在复合、定“特点”在实践的办学定位,学校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关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改革实践教学,通过项目驱动、现场教学、大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参与技术实践的整个过程;鼓励教师从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改探索,构建符合高等技术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致力于打造“现场工程师”的摇篮,为技术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课堂新生态。

  (作者系上海电机学院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