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不是挑家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蒋丽丽

  据媒体报道,今年南京出台招生新政,公办热点小学的空额学位将进行摇号,一心择校的家长纷纷把眼光转向了南京某热点民办小学。“今年我们对新生的选择,会增加对家长的面试。”学校面试家长有“八大条”,其中包括“不只靠老人管教孩子”、“舍得孩子吃苦”、“家庭健全和谐,父母没有不良嗜好”等。

  这种“招录学生却要面试家长”的怪象,在一些人看来,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现在的小学教育并不仅指学生在校园里的教育,它早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内部。所以,作为民办学校,如果说从保障自身教学质量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角度来看,选择一些家长素质高、家庭环境好的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样的选择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和对教育尊严的侮辱。

  孔子云,有教无类。意即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这是孔子对“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突破,也是教育平民化和公平化的最好体现。所以,作为教育部门,作为掌管教育事务的学校管理者,理应树立“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一视同仁,分别教而育之,而不能在选择教育对象时挑三拣四,看家长素质及表现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学校开列的这些条件,到底是在招录学生呢,还是在“招录”家长呢?而且有些条件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来衡量。

  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教育”一词,我们也能很容易看出教育之本意,即教化和培育,也就是说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对来自不同生长环境的人进行教育,使其成才。教育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不论良莠,悉心培育,尽享桃李天下的喜悦,这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一所教育机构最高荣誉的褒奖。如果在“育苗”阶段就想着挑肥拣瘦,对一些稍显羸弱的“秧苗”看不上眼,那么即使教学成绩优秀,也不会获得更多尊重。

  教育公平在当代社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应该被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作为教育机构,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应该深入到教育过程中,深入到学生和家长的具体感受中,在这方面,南京这所民办小学或许还需再努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