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幼儿营造愉悦心理环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华 绘

    “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需要教师站在和幼儿平等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耐心细致地观察,真诚地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迎接成长的惊喜和挑战。”

  ■林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在注重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也应该格外地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

  在细节中做到师幼平等

  【案例描述】去年,我开始带小小班。他们年纪小,生活常规还有很多需要从头学习。而这些生活习惯的学习,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采用说教的方法,只会让孩子们对一些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很可能会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

  在进行孩子洗手常规的培养时,我没有简单地指示孩子该如何做,而是在洗手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洗。我边洗还边说儿歌:“洗小手、洗小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换只手再搓搓……”

  一开始孩子们会看着我洗,后来我们会像家里人一样,一边洗一边聊天。米米说:“林老师,你又不吃饭,为什么要洗手呀?”我说:“因为我要帮你们盛饭,如果手脏了碰到你们的碗就不好了。”米米点点头,好像是懂了。

  婷婷说:“老师你洗得真干净,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什么地方都要搓干净。”“那是当然,你也要这样!”

  一旁的孩子们都加入进来:“我要和你们比比谁洗得又快又干净!”孩子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既学会了洗手,养成了良好的洗手常规,还增进了和我的感情。

  【案例分析】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创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现代幼儿观认为:幼儿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幼儿观,才能逐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师幼无论是在权利、人格上,还是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民主的做法应该是启发型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提出问题,和幼儿共同确定目标、拟定计划。幼儿在学习中,要按计划行动,共同讨论、互相合作。

  幼儿在活动中如果有不同意见,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如果孩子的确有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教师要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通过对幼儿真诚的关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诚恳的,从而让幼儿接受教师,愿意让教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幼儿教育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方面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注重细节,才能使孩子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成长。

  在引导中尊重个性差异

  【案例描述】《看谁最勇敢》是进行幼儿平衡能力练习的一个体育活动,活动的整个过程要求孩子们沿途经过梅花桩、高低不平的平衡板、拱桥和黑黑的山洞,最后到达目的地。该萱萱出场了,当她走到拱桥时却遇到难题了,其他小朋友在后面大声地催促着:“萱萱,快点!萱萱,快点!”我走上前和她说:“萱萱,是不是有些害怕,不敢走上去呀?”萱萱低着头,脸已经涨得通红。她用很轻很细的声音颤抖地说:“林老师,这个……这个小桥太高了,我……我不敢。”

  我摸摸她的小脸,说:“没关系,萱萱。老师来扶着你走。”可她还是不敢跨出最难的第一步。我耐心地鼓励她:“萱萱,那我们今天走旁边这座矮一点的小桥,好吗?”萱萱看了看旁边的这座桥,点点头,终于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案例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班级中有那么多孩子,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顽皮、有的听话,有的胆大、有的胆小……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发展水平。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不能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将孩子当作工厂里的产品,进行模式化的教育。教师要细心地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差异,再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体会到成功,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

  案例中的萱萱在我的鼓励下还是不敢尝试走拱桥,教师此时不能勉强,更不应批评孩子,应该了解到萱萱的心理状态,缓解她的压力,给她设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和她一同面对挑战,一点点地积累成功经验。萱萱的成长,正是教师对每个幼儿都充分了解、尊重和进行个性化支持的结果。

  善于反思和改进教育行为

  【案例描述】我刚做班主任时,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男孩子,他比较内向,接受能力也比较慢。我在集体活动中,有时候会因为忙于照顾班上其他孩子而忽略他。直到有一天,他的伙伴对我说:“林老师,他是一个傻瓜吗,怎么我们都会的好多本领他都不会呢?”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我平时的大意和忽视,才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他被“冷落”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呢?难道就因为他不哭不闹,我就可以忽略他的感受吗?我和配班老师一起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决定先从教师开始改变:活动中多关注他、多叫他的名字、多给他机会;课后和他单独交流,和他说说心里话;如果发现他有一点小进步,就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

  【案例分析】在为孩子创造愉悦的心理环境时,教师虽尽力关注每个幼儿、每个细节,但难免也有失误,或者因为经验不足、方法不当,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及时调整;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情。孩子是非常宽容的,只要教师发自内心关心孩子,孩子就会原谅教师的“小失误”,并给教师成长的机会。

  案例中我由于经验不足、方法不当,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我认真反思、及时纠正,使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幼儿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从生理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过渡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来自于成人的肯定评价,然后再转化为自我的肯定评价,从而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树立自信心。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并在实践中尊重差异,检验自己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适合孩子、每个孩子是否都能获得成长、有哪些方式需要改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离孩子的心更近一些,幼儿班级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和谐、更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