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兴国旺家的伦理美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决抵制挥霍浪费和奢侈浮华之风。CFP供图

    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颁布后,吹起了一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响应。“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而奢侈浪费灭国丧家的历史教训极为深刻。那么,我们应当提倡怎样的消费、节俭对兴国旺家重要性何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富理论?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请专家学者分析解答。

  ——编者

  ■王泽应

  “一个不重视节俭、大肆挥霍财富的民族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也很难获得持续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也要依靠勤劳节俭。” 

  一个国家的复兴和崛起离不开勤劳节俭之国德的弘扬,一个家庭的兴旺和发达也必须依靠勤劳节俭之家庭美德的支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句集“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于一体的至理名言,饱含着历史的伦理精神、现实的伦理要义和走向未来的伦理精髓,可谓道尽人世间多少事理、物理和道理。

  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是中华伦理文化永葆生活朝气和忧思情怀的价值枢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伦理品质。

  节俭是消费适宜、合度的中庸之德

  节俭与节约含义大致相同,总体上可归属“节制”的德目之下。节俭主要是指消费物质生活资料时的节制和简朴,含有在财物使用过程中精算、细水长流以及注重长远等因素。节俭作为一种消费伦理,主张一种合理消费、正当消费和适度消费。从对个人欲望的满足而言,节俭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它所崇尚和奉行的是一种节欲主义。节欲主义主张有节制或合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欲望。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节俭是吝啬和奢侈之间的中道,它既反对对财物的吝啬亦即爱财如命而不合理使用,也反对对财物的挥霍浪费、奢侈糜烂,主张既要消费财物又要使消费得当和适度。

  在中国古代,节俭由“节”和“俭”两种德性构成,意味着生活节制而俭朴,合理而适度。《周易》节卦视“节”为“制事有节”、止于正义。天地节而四时成,人性节而理欲合。俭,是指人对财物的爱惜和使用中的节省。节俭组合成一种德性,指消费和使用物质财富应当合理适度,亦即使其至于正义和中正以亨。节俭的具体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或国度有不同的表现,但财富使用合理和消费适度之为节俭的一般内容却是相对稳定而恒常的。

  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满足欲望的条件和环境较之过去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之节俭的标准较之过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些经济学家从刺激消费出发进而否定节俭这一德性,认为节俭无助于超前消费和以消费拉动需求。这种观点曾经盛极一时,但是随着债务危机的风险日益加剧,更多的人发现节俭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节俭不仅不否定理性而正当的消费,而且还能够使经济保持在持续发展和可控制的范围内,是化解债务危机和金融风险的有效对策。特别是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一种时代大势,人们愈发感到节俭这一中庸之德难能可贵。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家书中认为,节俭使人寡欲,做官的人寡欲就不会为外物所役使支配,普通百姓寡欲则可持身谨慎,节用有度,而使家境丰裕。所以节俭是人人都需遵循和信守的共同德性。反之,奢侈则多欲。士大夫欲望多就会贪图荣华富贵,不走正道,必然早遭祸患,普通百姓欲望多就会过多追求财富,滥用财富,以至丧身败家。因此奢侈是最大的恶行。讲道德,重品行,首先应当从崇俭拒奢、贵俭贱奢入手,以培养一种尚中道、贵节制、重适度、求合理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品质。

  节俭是物尽其用的财富伦理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财富的创造源于勤劳,财富的积累源于节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曰:“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俭化俗民,则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亲,争讼之原息。斯乃家给人足。”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其开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蓄积”同节俭之德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只有节俭,才能积蓄财富,以备不时之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有诗赞颂节俭:“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节俭是财富的积累储蓄与保值增值。一个不重视节俭、大肆挥霍财富的民族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也很难获得持续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同样要依靠勤劳节俭。

  作为财富伦理的节俭,提醒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千万不能无端耗费物质财富或不珍惜物质财富;提醒人们“常将有时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现代西方频发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消费惹的祸。西方学者伯纳利奥尼总结道:“身陷经济危机之中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加节制的消费并不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反,却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为了满足自己提前消费的欲望,每一个人和其所借贷的银行都不得不陷入债务危机。换而言之,我们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海市蜃楼中,银行消费的信用额度被自己当成了切实的财富。”提前消费或过度消费是诱发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节俭的现实意义,也说明建构以节俭为主要内容的财富伦理何其必要。财富伦理不仅要讲财富的创造,更要讲财富的积蓄和使用,本质上应当是开源与节流的辩证统一,即勤劳与节俭的统一。

  

  节俭是幸福优雅生活的恒常之德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无论是治国还是持家,勤俭节约都是必不可少的伦理美德。节俭维系着人们的幸福生活和优雅生活,是追求和向往幸福生活和优雅生活所必备的恒常之德。因为只有节俭才能积蓄为幸福生活和优雅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只有节俭的德性长久地留存心中,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才能懂得幸福生活和优雅生活的含义,才能够真正理解并体悟到幸福的本质、优雅的神韵。

  幸福生活和优雅生活其实是一种简单、淳朴和贵德尚品的生活。一个懂得财富创造很难、挥霍很易的人必定滋生仁民爱物的情愫,必然能在建构合理的财富观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必然会从历史上无数因勤俭兴国旺家、因奢侈灭国丧家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更深层次和更高视野地感受到生活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深刻要义。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浪费所引起的。我国古代墨子曾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贞观政要》有“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本,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源”。节俭不仅是个人修身立行必须具备的伦理美德,是家庭兴旺发达的家庭美德,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美德。卓有成效的节俭是使一个国家富强的唯一资本,它产生并维系着国家的繁荣和健康。贪图享乐和奢靡之风一旦形成,就会消解理想,摧毁信念,使人陷入醉生梦死的深渊之中不能自拔,就会演绎出一幕幕丧国败家的历史悲剧。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得个身首异地的悲惨结局;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诱发安史之乱,演绎出悲怆凄凉的“长恨歌”;古罗马帝国因奢靡而导致其灭亡。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勤劳俭朴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秦穆公因信奉“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思想,勤俭治国,秦于是迅速崛起,进而统一六国。汉文帝以崇尚节俭,力戒奢侈,遂有“文景之治”。中国共产党人因崇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故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创建新中国。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身体力行和不断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德。毛泽东把勤俭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和原则,主张勤俭办一切事业,认为勤俭才能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勤俭建国的原则和精神。新的历史时期,解决民生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勤劳节俭的伦理美德和精神,坚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正当消费的原则,坚决抵制挥霍浪费和奢侈糜烂之风,营造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