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轻负担,高质量”的学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

  一位校长说“既让学生考上好的学校,又减轻课业负担,这样的学校在天边”

  引子

  寻找远在天边的学校

  最近,为了贯彻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减负”的文件精神,河北某市出台文件,要求中小学必须把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减到30分钟之内,作业量比目前减少一半,高中控制在2小时,初中控制在一小时之内,小学不再留作业。这样的文件在该市并不是第一次出台,以前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这次不同的是,市里决定对那些以往“只打雷不下雨”的校长和教师追责,并与职称、职务晋升、绩效工资挂钩,这一下立即在全市引起巨大震动:小学校长们反应积极,初高中校长们则表示“很难执行”。市里很好的一所高中校长上书教育部门领导甚至市领导,要求在“减负一半”指标落实的同时,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减下来!这一“军”将住了局长和书记,书记说:“负担要减下来,教学质量也要提上去!”校长牛筋脾气一上来,竟对市委市记说:“负担减不下你骂我,教学质量降下来老百姓骂我!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去天上找吧!”说完,拂袖而去。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折射出长期以来课业负担愈减愈重的深层原因:校长的肩上,一头担着上级越来越严厉的减负要求,一头担着老百姓越来越强烈的上大学、上好学的期望。这样一副担子把校长们压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如果,真的天上有这样一所学校,我相信,我们的书记、局长、校长,特别是老百姓,谁不愿踏破铁鞋去天边寻找!

  前不久,在河北省一个民办教育研讨会上,一所地处燕山深处冀、辽、蒙三省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的民办学校的发言引起大家注意:该校办学12年,目前在校生已达到7000多人,许多在中考时没有考上公办高中的孩子从这里考上了清华、北大和理想中的大学。曾经,他们也像许多学校一样,拼学生学习时间,拼学生作业量,拼教师辅导时间,但由于招生时优质生源已被县优质学校选拔,拼来拼去,教师、学生累得筋疲力尽,但成绩始终拼不过公办优质高中。后来他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学生不再拼时间了,学生作业量大量减少,成绩却大幅提高,远远超过了全市许多县优质高中。

  生源质量远低于公办优质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又比那些公办优质高中大幅减少!教学成绩却远优于公办优质高中!——这样的成绩应该不是“片面追求”的结果!

  看来,不用到天边,也能找到“负担减下来,质量提上去”的学校和校长!

  为了让天下的丑小鸭都变成白天鹅

  笔者从河北省会石家庄驱车一路北上,经过8个多小时跋涉700多公里,终于在冀、蒙、辽交界的围场县城,找到了这所学校:围场县卉原中学,见到了这所学校的校长秦海山。

  那还是2000年冬,天气特别特别冷,小县城的温度下降到零下20多度,在河北省围场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教务处副主任秦海山被冻得瑟瑟发抖,此时,他的心比天气更冷,他的一个外甥在他家里住了已半个多月了,外甥想托他的关系进到一中来读高中,从开学等到现在一直没有进来,外甥放出话来:上不了学就一直住下去,此事让他陷入两难:他知道外甥是个好孩子,他想上高中考大学,将来改变在深山里的家庭和自己的命运,但只因中考差了几分,被学校拒之门外;他也理解学校的苦衷,学校严格按中考成绩录取,许多县领导写的条子都被顶回去了,他这个小小的教务处副主任就更不用说了。

  那一夜,也是12点,秦海山站在校园里的寒风中,所有的灯都熄了,早就该回家了,但他迈不开步,他不知道回去如何面对外甥那期待的眼神。他站在寒风里苦苦地想:全县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像外甥一样苦苦地在绝望中等待,有多少家长像他一样还在深夜里为孩子不能读书而不能入睡。围场县有50多万人口,在承德市是个大县,每年全县中考有5000左右考生,多的时候达到10000多人,当时县一中和县内的三所普通高中每年招生不足1000人,2000年他送的毕业班,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70多人,学校和县里举办专门的仪式奖励教师并进行庆贺。5000人、1000人、170人,三个数字萦绕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想着想着……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他心里竟生出无限的悲凉,泪水哗哗地流下来。

  他突然想到自己的一位学生小何,有一天,最后一节晚自习他来给学生们讲一张试卷习题,小何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一边讲,一边踢了小何一脚,不知是觉得委屈还是自己那一脚踢得太重,小何竟然哭了。高考时,小何两分之差没有达到分数线。最后告别时,小何对他说:“那次,我实在太累了,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其实好多时候上课,我在那坐着,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一句话也没有记住,老师,你踢我,我没怪你,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没有考上(大学),我对不起你。”小何流着泪转身走了。那流泪转身的背影永远地刻在他脑海里。他想,再也不能这样给学生上课了,再也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追求升学率了!但他无法改变。他突然冒出一个想当校长的念头,他想自己当了校长,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找到一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不再这么累又能考上大学的办法。但回过神来,他知道自己在县一中当上校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虽然觉得自己想当校长的想法很可笑,但那种强烈的冲动却令他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黑夜里,他大步冲出校门,他没有回家,而是连夜敲开学校另外12位教师家的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动员他们和自己一起出来,探索那条“让更多的孩子上高中,让更多孩子不再那么累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路。

  于是13个人同时向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交了辞职报告和办学申请,13个人真的办了一所高中——围场卉原中学,秦海山真的一夜之间成了高中校长!

  13人凑了60万元,但他们却说要新建一所学校,一期投资1000万,建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食堂等附属设施,春天开工,秋天开学启用。银行贷款无抵押不行,在这个小县城根本不可能找到投资合伙人,自己找朋友借贷也不行:一是他没有大款朋友,二是也没有人敢把钱借给他。许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但到了秋天,两栋崭新的楼房、一所崭新的学校真的建成了,新学校真的如期开学了。笔者问了秦海山两个问题:

  问题一“建学校的钱是哪来的?”

  “运作”,秦海山说,“我给施工单位签的合同是:进场费50万元,工程完工前付到总工程款的30﹪,工程完工后暑假开学再付40﹪,余下的30﹪下一年暑假开学付清。工程开工后,学校食堂、商店等校内摊位承包采取“低租金、竞年头”的办法(每年租金定得比较低,谁能一次性预交更多年的租金就承包给谁),筹集资金200多万,基本满足了完工前付到总工程款30﹪的合同规定。2001年7月全部工程竣工,到8月暑期招生结束,用收来的学费付了工程款,就这样,建筑面积13500多平方米的学校就建起来了。”

  启动资金60万元,仅仅用了多半年,就建成了一所崭新漂亮的学校,这对于秦海山这样一介书生,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问题二“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你当时为什么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新建学校?”

  “我要向社会宣示我办学的信念和决心,我坚持先投资建校再招生办学,就是告诉社会,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也是‘正规军’,不是‘游击队’,我有决心、有信心把学校办好!我办学不是为了赚钱!我办学是为了实现我的教育理想!”

  秦海山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还是用这种运作方法,2004年7月他又奇迹般地完成了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385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当年暑期开学实现了初高中一体化办学格局,2005年6月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达标验收,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赶上或超过了建校几十年的各县重点中学。之后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到2008年,学校就迅速发展为占地170亩、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拥有100多个教学班、300多专职教师、7000多学生的初高中一体化完全中学。

  一定找到一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让他们不再这么累又能取得好成绩的办法——这是秦海山的教育理想,但要实现这个理想谈何容易!

  一所刚成立的私立高中,其生源只能招市属高中、县一中招剩下的低分学生,又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有人说这是两条永远的致命的劣势,秦海山认为是优势,因为秦海山办学的初衷本来就是要让那些偏僻农村的孩子有学上。但能让这些孩子和一流生源一样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吗?!让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已是神话,让天下的丑小鸭都变成白天鹅是神也做不到的!秦海山是人,他能做到吗?!

  卉原中学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探索首先从教学探索开始。

  上篇

  探索教学

  从“粗饲料”到“配方饲料”

  秦海山说:“我在公办高中时,每到高三,通常是学生定好几本习题集、试卷集,老师每天指定一套或几套习题、试卷让学生做,教师每天看这些作业,学生忙得晕头转向,老师也忙得晕头转向,但实际上都做了大量无用功,都是无效劳动,比如,许多情况下,学生做一套试卷,其中80%的内容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每天还必须重复做这些已经掌握的东西,浪费了大约70%的时间和精力,在加上无效讲习题时间,教师、学生每天的精力、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不到20%。”他说:“就像我前边给你讲到的我的学生小何,只要稍作改变,提高一点他的学习效率、时间利用率,他就能取得好成绩考上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打破教育“二八定律”     下一篇:书香浸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