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 敢于担当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传承精神
成功问鼎珠峰
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登山队经过艰苦跋渉、顽强拼搏,成功从北坡登上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登上世界最高峰的首支中国大学生登山队,完成了载入史册的英雄壮举。当天晚上,校友、时任国家总理向学校表示热烈祝贺,向登山健儿们表示特别嘉许,并指出:“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只要不畏艰苦和挫折,就一定能够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应该是我们的传统。”2013年5月4日,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座谈会上,登山队员之一陈晨同学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畅谈了她去年登顶珠峰的体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勉励和肯定。
登山是一项无法人为设置竞赛规则、无须裁判、没有金牌,功利化极少的“纯净”的体育项目之一。登峰的意义,就是实践科学登山之“道”,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自然之美,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磨砺攀登者在终极目标探求中能否坚守理想,检验攀登者在面临极度困苦和危难时能否团结协作,无私互助。
登山运动与地质教育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一部辉煌的中国登山史,从开篇、到现在、至将来,都已经并将继续留下我校师生和校友的不朽足迹。1960年5月25日,我校1958届校友王富洲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自此以来,我校长期坚持登山运动教学、训练,不间断地组织开展登山户外活动,先后攀登了数十座高山、险峰,积淀了雄厚的登山运动基础,营造了浓郁的户外运动氛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登山运动人才,为国家登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1984届校友王勇峰和1985届校友李致新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1999届毕业生次洛是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中,我校共有5名校友、2名在读学生参加了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其中3人成功登顶;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中国纪录”,2012年5月19日的“冲顶四人组”成员之一陈晨,成为了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
我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是地大人践行校训精神的结果。建校60余年来,地大人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立下不朽功勋,形成了“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南迁武汉办学后,我校师生浸润在“筚路蓝缕”、“风雨砥砺”的荆楚文化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之中,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靠真才实学、优良业绩安身立命;始终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坚守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操守和追求,在各项事业中不断发展进步。
敢为人先
坚守精神高地
登山运动在地大之成功,其深远意义绝不仅限于体育,也绝不仅限于强身健体。登珠峰者,首要之事乃立志,即把问鼎世界最高峰作为奋斗目标。建校之初,南迁艰苦创业、地矿行业一度跌入低谷、长期投入不足、资源长期短缺等等,都导致我校显性指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存在差距,但我校却能够在大学精神上,勇立潮头。建校60余年来,地大人始终与祖国的地质和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勇攀高峰、超越自我。正是这种坚守精神与文化高位的传统,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我坚信,也只有保持并发扬这种传统,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为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创新实践。
现代大学作为一种组织、一种制度引入中国,时间并不长,一些陋习甚至国外一流高校都匪夷所思的评价标准同时被引入或被形成,如人为将大学、学科分级、排序;如用SCI的数量和IF(影响因子)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等。我们需要从科教兴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转换视角和思路,理性审视现行体制机制的利弊。
换一种视角,我们应该把大学、学科视作生态系统,把大学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兴奋点转移到特色办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目标上来。换一种思路,我们应该把国际通行且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管理、评价机制引入并加以创新发展。实际上,在评价高校、学科时,基础设施、师资数量、学生数量、科研经费和项目级别、论文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和级别等属于大学的显性指标,比较容易被定量打分,并容易被作为依据,将大学、学科分成三六九等,进而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大学可获得的办学资源。而相比之下,制度、文化和人的精神状态属于大学的“软实力”,是无法定量打分、排序的。但是,软实力却从根本上决定大学创新潜力能否充分释放,比显性硬件的作用更久远。我校前身之一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在极度艰苦条件下培养出众多英才,归根到底,要归功于一些至今也不过时的大学制度、一流的师资、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多校融合的创新文化。我们要在制度安排和大学文化建设上不懈努力,在大学里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保持和发扬优良校风学风,预防和惩治学术腐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冒尖,为那些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小人物”长成参天大树提供“土壤和养分”。要把师生员工的兴奋点转移到践行大学之道上来,转移到探求真理、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不断供给“精神食粮”上来,转移到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上来。
登山让攀登者感悟人类和自然之间应和谐共生。而“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恰恰构成了我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学文化建设的主线与重点,凝聚着我校的核心价值取向:那就是格物致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与宇宙空间,为揭示自然奥秘、追求科学真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那就是责任以行,致力探究和实践人类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如何提升自身和公众的人文与科学素养;那就是践行理想,不断增进知识、能力、素质和境界,投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
志存高远
建设一流大学
梅贻琦先生1941年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有一段关于大学和大学教师定位的精辟论述:“新民之大业,非旦夕可期也,既非旦夕可期,则与此种事业最有关系之大学教育,与从事此种教育之人,其所以自处之地位,势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其注意之所集中,势不能为一时一地之所限止,其所期望之成就,势不能为若干可以计日而待之近功”。我校前身之一清华大学老校长70多年前的这一席话,穿越时空,对今日之中国大学,仍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我校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就试图超越几分现实、突破时空限制、克服急功近利倾向。我们面向未来,着眼于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1-2020),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优势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且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十年论文引用率进入全球前10%,地学相关学科达到国内高水平;生态型校园建设初见成效,办学资源短缺瓶颈基本打破,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
第二步(2021-2030),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生均办学条件、人均科技产出处于国内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优势与特色学科突出,其他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具备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所需的师资、学科、大学文化和办学基础条件。
第三步(2031-2052),基本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根据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和理解,“十二五”规划分别从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师水平、科研水平和办学条件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对“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做出了诠释。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内涵是:
学生质量高。本科及研究生生源质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有一大批对可持续发展有强烈责任感、对地球科学有浓厚兴趣、发展潜力大的学生进入学校深造;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10%,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比例不低于20%。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先进,形成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公认的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科技创新能力强。为地球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不断做出原创性贡献;建成地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科技平台和享誉全球的国际研究中心10个以上;主办1—2种地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社会服务能力强。与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地球探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新材料、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国内外一流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其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人文社会学科参与制定国家或地方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决策,成为支持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
学科水平高。地球科学水平居国际同类学科前列;其他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方向,整体水平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ESI十年论文引用率力争达到:地球科学居前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材料科学等居前30%;工程、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居前50%。
教师水平高。一大批教师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或曾师从一流学者;地学类各二级学科中均有教师在国际性学术机构中任职或担任国际SCI期刊的编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