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院育名师 名师出高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春光华学院董事长康启鹏

  今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高校,更名为长春光华学院。

  十三年,一段历史,见证了光华学院飞速发展的征程;十三载,一个篇章,镌刻着光华学院改革创新的步伐。

  从建院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转设”成功,光华人用无比的热忱和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今天的硕果。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上万名“合格+特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大楼”是基,“大师”是魂。把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作为办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来抓,靠一流人才,育一流学生,这便是长春光华学院成功的“秘诀”。

  筑巢引凤 优越条件吸引人才

  “大楼”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一定的硬件条件,要想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光华学院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吸引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建院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建设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高标准,高要求,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院现建有证券交易模拟训练中心、会计模拟训练中心、外国语言实验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影视艺术实验中心、电气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数控加工技术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中心,6个实训中心,71个实验(训)室,校外实习基地103个。

  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00.1万册,电子图书47万种,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1200余座位的阅读室,并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大型著名电子文献数据库。

  特别是2008年B区第三教学楼和2012年A区新行政楼的相继投入使用,使学院教学和行政办公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

  很多教师在各种场合的座谈会上由衷地感慨:“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工作环境,不搞好教学科研都对不起这样的条件。”

  “筑巢引凤”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13年,学院已有专任教师560人,其中教授119人,副教授129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瞄准高端 锻造一流教学团队

  “高徒”离不开“名师”。建院初期,为充实教师队伍,学院从长春大学和其他高校中聘请了一批在职和离退休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

  “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所聘任的教师一定要体现‘三高’,即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创始人康井山先生高瞻远瞩地指出。

  2000年4月,学院集中引进了8位公办高校在职和离退休教授担任各系(部)负责人。这批教授把公立高校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与学院的实际有机结合,带领各系教职工埋头苦干、夙兴夜寐,实现了光华建院初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起点。

  随着办学过程的深入,学院领导班子逐渐体会到:要想办好大学,光靠外聘教师还不够,还必须有自己的教师队伍,即自有教师。

  《关于聘用硕士研究生待遇的暂行规定》、《关于聘用本科毕业生待遇的规定》、《关于招聘兼职专任教师的暂行规定》、《关于博士待遇的规定》等一系列措施的陆续出台,为优秀人才的引进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5月,长春师范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商薇教授毅然辞去公立院校职务来到学院任教,随后,吉林大学外语学院雷振环等多名公办高校优秀教师也陆续来到学院任教。

  2005年,学院高薪集中引进了20名硕士研究生来校任教。

  2010年,李晓光、张勇等9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陆续辞去公立院校职务来到光华学院担任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他们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学院的学教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办院校的工作是众所周知的“铁饭碗”,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可为什么这批博士毅然辞去公职来到光华学院工作?电气信息学院院长李晓光博士这样告诉笔者——

  “当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顶尖大学都是私立的,虽然中国目前的民办教育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但我认为,中国需要像哈佛、耶鲁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民办大学,国家政策上也在积极扶持这样的学校。”

  “另外,民办大学具有体制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优越性和经费保障上的确定性,有利于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就下决心离开原来的学校,来到光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我相信,光华学院必定是大有前途的!”

  李晓光博士来到学院后,率先将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带入本科教学当中,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有的学生课堂上理论没听懂,“导师”们就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无偿补课;有的学生实践操作不熟练,“导师”们就手把手进行辅导。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学生有困难,“导师”们就二话不说地给予帮助。学生们不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能力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不少用人单位都反映:“光华的学生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李晓光博士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战略,先后与中软、中兴等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设备的共享,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们刚上大一就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毕业后可直接去企业工作。在很多学校的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而发愁的时候,光华的学生早已走上了大企业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锻炼、升华。

  加强培养 提高青年教师素质

  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和希望,为了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学院通过教学理论学习,教学名师帮带,教学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得到了较快成长。

  教师以教学为本。学院从2005年开始,连续多次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参加,俗称“过三关”。

  即过“教学基本功关”,使青年教师会讲课,能站住讲台:过“教材关”,使青年教师讲好课,能站稳讲台:过“实践关”,使青年教师懂操作,能站牢讲台。

  为了能让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学院先后举办了教师基本功大赛和说课大赛,对教师普通话、板书、教案、课件、讲课等各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评比,同时,学院还安排优秀的专家教授为青年教师做一对一指导。通过竞赛,使青年教师找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提高的方向,整体基本功得到了质的飞跃。

  真正的人才不可一业不专,亦不可只专一业。

  为提升广大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青年教师视野,学院还先后多次开展“校本培训”,邀请多位省内外名师专家来校做讲座。

  从“当今国际政治形势”到“当代教师礼仪”,从“Word的使用技巧”到“读书中的思考与联想”……各个领域可谓无所不包。

  通过听讲座,教师们改变了以往“只专一业”的学究式教师形象,成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能和学生们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的新型教师。

  思政部教师齐景开就是这些新型教师的代表,他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把讲台变成“舞台”,把枯燥的授课变成生动的“表演”,把填鸭式的课堂变成师生交流的“研讨会”。他的课,没有一个人睡觉,没有一个人逃课,没有一个人喧哗。他说:“教师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光华的另一大特色,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岗位的教师资格,还必须具备与所教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同时还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工厂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挂职锻炼。

  许多学生在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鼓舞和带动下,纷纷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校期间便掌握了相当水平的职业操作能力。如今,光华学院的毕业生已做到了“人手一证”,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优秀的教师带出优秀的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光华学院的学生屡获佳绩,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吉林省第一名;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季军;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三等奖,位列全国第十五名;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吉林省赛区特等奖。至2012年,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有500余名考取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出国深造。

  事业留人 制度留人 感情留人

  人才引进来、培养起来之后,如何留住他们?如何激励他们做出成绩,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学院首先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2000年到2013年,教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三倍,同时,学院为全体教职工办理了“三险一金”,切实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安居”方能“乐业”。为了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学院还斥巨资在B区建设了5栋教师家属楼,并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价出售给员工。

  “能以如此低的价格买到这么好的房子,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从家到教学楼只需步行5分钟,再也不用挤公交车上班了,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教师小区10栋5楼的姜老师告诉笔者。

  对于在教学和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学院建有专家楼,为每位专家免费提供一套300平方米精装修跃层住宅及配套车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