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互利共生”协同育人
大学要改变去中学“掐尖”的思维导向,转变为和中学共同培养创新人才;中学也要放大眼光,提高境界,不过度关注有多少学生能进入重点大学,变升学驱动为创新人才培养驱动
中学和大学:探索多样化协同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学和中学之间结合实际,探索了多样化的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种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南京大学和金陵中学建立了“准博士培养站”;苏州中学实施“伟长计划”,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进行了深入合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共同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等。
朱庆葆认为,虽然已进行多年的实践探索,但大学与中学合作仍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大学还没有真正“往下看”。没有提早介入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全过程培养,例如大学在理念、课程、师资上和中学交流不足、介入不深、引导不够。二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立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按照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设计一套培养方案,提高培养水平。
有鉴于此,南京大学不断探索,已经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与一些中学牵手试点,提早介入中学人才培养,从关注高三时期的提前选拔,转变为携手中学连续进行高中三年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将现行高中课程的要求与南京大学的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设计,科学进行排列组合,既注重基础、文理兼容,又强调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尊重中学教师创造性,而且引进南京大学优质教师开课、开讲;南京大学保有对中学课程、学生一定的考核权。这样,就实现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南京大学积极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意在接力和升华中学阶段开始的创新人才培养。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以“个性化培养”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王殿军则希望,在大学应选聘一批热心中学教育的专家和学者,让他们把支持中学教育作为自己的主业之一。
清华大学在举办大学预科以及后来的全国理科实验班的时候,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授。他们不是去中学做一两场报告,而是真正与中学老师一起,创设有利于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甚至亲自教授。
王殿军认为,中学与大学应共同建立合作导师机制,专门指导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潜质的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而大学应该把教授在培养中学生方面所付出的工作量和所取得的成果,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评估。
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班导师制无疑也是大学牵手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张欣欣介绍,本科生班导师制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以教风促学风为宗旨,将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建设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武海顺认为,实现师范大学全面发展的沃土在基础教育一线。面向未来,师范大学必须全面打通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构建起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互利共生”的关系模式。这是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真干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具体路径,可以概括为9个字,即“走下去”、“筑平台”、“建制度”。
“上个星期清华大学招生组与我联系,他们要派一个教授来讲课。我其实特别担心他们只是为了招生而做宣讲。结果,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教授来了,讲的是他的知青生活、求学经历,讲的是他如何从‘八人抬木头’的事件中悟出‘精神力学’。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我觉得这就是高中生想真正了解的关于大学里的那些人和事。”叶翠微说。
叶翠微认为,大学牵手中学要施行“四个打通”。第一,把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文化通道打通。第二,招生通道打通。彻底摒弃论分行赏。复旦大学的“千分考”的方式值得大家借鉴。第三,把课程通道打通。让能飞的孩子飞起来,让会飞的孩子飞得更高。第四,把资源通道打通。期盼大学能放下架子,开门迎客,开放实验室,开放数字平台,开放课题研究,等等,寻找“1+1大于2”的资源增值效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