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现代化、国际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高朋满座,来自国家教育部门与湖北省、武汉市以及武昌区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等一行40多人,一起观摩了学校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展示活动:校长尹慧红就新形势下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与思考、电教黄主任就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应用、教学余副校长就新技术打造高效课堂三个方面工作进行了汇报;在观摩课上,只见五年级学生人手一本电子书包,通过谷歌地球、搜索网络信息、QQ空间展示交流、双屏播放视频、微博发送感想等多元化信息手段,一下子将学生带进了藏北草原,让学生感受到草原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草原一望无际、清新碧绿,帐篷星星点点、若隐若现,雪白的羊群伴着姑娘的歌声静静悠闲地吃着嫩草;伴着奔放的音乐,藏族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再现,课堂开始沸腾,交流的氛围逐渐浓厚,有学生兴奋地囔道:“我知道了哈达代表着吉祥、祝福”,“我知道了珍贵的木碗是藏民随身携带、一生只有一个的宝贝”,同学们纷纷说起了自己的“发现”。……观摩的专家纷纷赞叹:三道街小学在电子书包、电子双板等新媒体的使用、资源的建立、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问题上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是走在全国信息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称赞的。

    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坐落在黄鹤楼脚下,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存古学堂”,这里历史积淀厚重,人文氛围浓郁。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多过去了。曾经福泽一方的三道街小学在这块文化昌明的滨江土地深深地扎根,早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今这棵参天大树上又结出了新的果实——教育信息化。

    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经历了“起步阶段”(1985-1998年)以传统媒体为主辅助教学)、“成长阶段”(1999-2001年将计算机引入教学)、“发展阶段”(2002-2009年网络服务教学)、“腾飞阶段”(构建数字化校园)四个历程,始终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级管理、逐步推进”的发展原则,“以点带面,辐射其他,典型引路,全面推动”为手段,秉持优秀历史传统,坚持改革与创新不动摇,充分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优势,把现代教育技术项目做大做强,努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一)抓顶层设计,勾画数字校园蓝图

    武昌区三道街小学是最早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学校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一路边行边思考,最终决定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为突破口,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夯实发展基础,培育创新人才”和办学策略:“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挥学校教师整体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高的优势,进行改革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包括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安全等(教育云平台)。

    ●建立全校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并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仅有的电子身份(师生管理平台)。

    ●建设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办公平台)。

    ●建立全校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建设面向校内外的信息服务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各类信息,针对社会公众和校内师生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和进入相应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入口(资源、服务平台)。

    (二)抓课题研究,打磨学校教育信息化名片

    多年来,学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从语文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整合为突破,形成了以开发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主的科研特色。从“九五”到“十一五”共承接了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15个,涉及数学、思品等近10个学科。“十一五”期间,省科研规划办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圆满结题;国家课题《现代学习方式研究》2011年圆满结题;省科研规划办立项课题《提高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研究》于2012年4月份圆满结题;学校承担的中央电教馆与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world links think.com”国际化课题、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均成功结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子课题组”。这是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科研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国际交流开始的第一步。由于学校的研究工作突出,教师叶胜成为省级培训者,参加国家培训,并荣获全国课题研究优秀教师的称号。

    (三)抓硬件配置,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

    完备的硬件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行的基础和前提,设备的更新、硬件的添置为学校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特色提供足坚实的后勤保障:每个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配置了三“机”一“幕”;2000年建立了100兆的校园网络,并收藏量达四千多碟的电子音像库;从2009年开始,教育局先后斥巨资重建了50座学生计算机房两个,对全校22个班全部配置电子单白板、10个电子双白板,所有专用教室都安装了60寸的液晶触摸一体机,双网信息全部覆盖到全校每个房间,实现“班班通”,并配建了全新的微格教室和学术报告厅。

    微格室、电子书包、因特尔一对一上网本等一流的新媒体的引入使学校硬件设施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新媒体的使用,使三道街小学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革:

    1.新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新媒体的引入,改变了学校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的音像色对学生听、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加深文本、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新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技术的应用,转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新媒体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伙伴式、合作式的师生关系的变化,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的课堂将百花齐放。

    新技术的运用,信息的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为学生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概念与数字之间的联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新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新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电子教材、字音的标注、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同步课堂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传递基础教育的基本信息,解决因教师水平不同带来授课的差异性(某些教师普通话的不标准、读音的不准确、教材理解的差异、公式推理的不合理),从而保证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新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电子教材的知识拓展,阅读的训练等加大了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和选择,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新的教学资源,造就新的教师:学校开发的与教材配套的资源解放了教师,减轻了教师负担,教师不用再自己去寻找资源进行课件制作,而是拿着现成的资源备课、上课,节省了大量时间。

    新的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界限:优质课课堂实录、动漫课堂等资源的共享,让每个拥有学校用户名的教师、家长、学生都能享受,真正做到家校无缝隙的对接。

    4.新平台,凸显个性

    教育云的教师空间、学生的空间注册,将展现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一面,也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平台。

    (四)抓学科整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管理、为教师教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服务。为使现代教育特色在学校办学中凸显优势,学校注重加强管理,加大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调动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数字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一是健全信息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督促落实信息技术课程,使用并维护好信息设备。规定45岁以上的教师每周教学必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次,45岁以下教师每周必须使用三次以上,并与每个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通过“听”、“查”、“评”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学科整合应用的过程管理。

    听:学校领导每月有计划、有目标的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情况。

    查:每月查硬件的使用率和软件的研制情况。

    评:每月评选优秀教案、优秀教材、优秀课件。

    通过这些措施,一大批教师的传媒素养得到提升。汪贤荣老师电子白板说课《海的颜色》获全国一等奖,《藏北草原》获得全国优质课现场展示一等奖,郑桂芳老师的说课获全国二等奖,整合课上课获市一等奖;《看月亮》、《清明上河图》两课分获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赤壁之战》、《大庆油田的开发》、《新疆沙漠和绿洲》、《捞铁牛》、《称象》获省一等奖;《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和录像课获市一等奖;课题组制作小学《社会》三至六册共52课框幻灯投影片,写出47课幻灯投影使用说明;论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环境下小语中年段阅读教学模式初探》、《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工作小结》、《巧用电教媒体优化作文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获市一等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