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系祖国 自信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纵使走遍五湖四海,我们的名字已与母校紧密相连。上海交通大学?俞欣谅?摄

在成长中选择坚守

上海交通大学 张杰

    四年前的九月,我和教工们在南区操场迎接你们的到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开学典礼上老师们对你们的期许?期许你们能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体验事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期许你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经受磨砺,健康成长;期许你们有激情、有梦想、有毅力、有担当,始终胸怀远大志向,永葆赤子之心;期许你们面对逝水年华,能够真正做到青春无悔。四年后的今天,我想听到大家的回答:你们做到了吗?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学生的毕业感言:“四年的点点滴滴萦绕在眼前,徘徊在心头,印刻在脑海,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深刻,那样的生动。感谢师长们的鼓励与教诲,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与陪伴,感谢你们带来的快乐与欢笑。”是的,毕业季,感恩时,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的父母和师长,也送给你们自己!

    回首四年,你们的通识课抢选都经历过“秒杀”,你们创造了让教务处老师苦恼的“我爱选课网”;你们在与外校学生斗嘴时的必杀技是“我们宿舍有空调”;你们鼓励低年级同学,用的是“舌尖上的交大”保你一月用餐不重样;你们说“只有在菁菁堂看过世界杯,那才算是真正的球迷”。虽然“罗森”已经变成了“快客”,但是“冰火四季”的灯光依然闪亮;虽然“第五街的咖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校车站的“甜魔”毕竟陪你们度过了一段段美妙的时光;也许明天,你们将难再品尝“华联”的“鸡蛋灌饼”,难得再搭帐篷通宵排队抢票,再也不必编造美丽的谎言请楼管半夜开门,但是“152167”开头的手机号永远属于你,“509”开头的学号永远属于你。

    当前的中国,正在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阶段。大学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科技文化创新创意的源头,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的高地。面向未来,大学的道德风骨将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学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动力。无论是“实业救国”的创校机缘,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或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一直是上海交大的为学之基、立身之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对创新和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对上海交大学子而言,恰恰是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为你们成就事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世界在变,社会也在变,面对不可预知的前途,你们该怎么办?很遗憾,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说:你们应该在成长中选择坚守。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我们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大学是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那么经过大学浸染的人应该是这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我衷心希望,上海交大的学子,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操守,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恪守底线、慎始敬终,向着真理之光,扬帆启航!

    “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的精神还在”、“我们可以经历失败,但我们不会失败”。上海交通大学117年的历史便是对坚守、梦想、奋斗和成功的最好演绎和诠释。

为何“南以离开”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这些天,印有“南以离开”的T恤成为校园毕业季的一道风景。这件由哲学院毕业生梁卓设计的T恤在“我爱南开BBS”18周年站庆的T恤设计大赛中荣获网络投票的第一名。梁卓说:“南以离开,这是我能说给你的所有。”我想,这一定也是所有毕业生的心声。

    为什么“南以离开”?因为在这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成长经历和青春记忆。四年前,19岁的你们走进了90岁的南开。90年的岁月荣光遇上了19岁的青春韶华,在课堂里、在操场上、在宿舍中、在路边,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了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服务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花。在学校的档案里,有你们对学校发展的提案,有你们给校长信箱的来信,显示着你们的直率。前几天,档案馆还收存了信息学院李高峰等11位学生捐赠的课堂笔记和来自生科院4个集体的班级日记,作为本届毕业生在校生活的缩影,这些同学们的青春记录,意寓着你们的奋斗足迹永远“不会离开”。

    为什么“南以离开”?因为在这里培育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深情和同窗友谊。不论是讲台上的你,还是同桌的你,不论是作为队友的你,还是作为对手的你,在“你我”之间有过欣喜、信任、相助、感动……也有过酸楚、误解、纠纷、懊恼,有羡慕也有嫉妒,有爱也有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素昧平生的你我变成了“南以离开”的你我。同学们一定“不要离开”这份深情,要像一首诗里说的那样“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为什么“南以离开”?因为在这里你们打下了难能可贵、不可离开的发展根基。这个根基不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人文与科学精神的浸润,是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的砥砺,是为公志向、奉公操守和大公襟怀的气质。这个“根基”是南开人的灵魂所在。

    什么才是大家“南以离开”的南开?真正的南开,其实不是大楼,不是大树,甚至不是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校园。1937年,日寇曾经野蛮地摧毁了南开校园,但它并不能摧毁南开。“允公允能”的南开人,万里长征,转战西南,与清华北大一起“笳吹弦诵在山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有公能,才南开”。有“公”在心,有“能”在身,不论你们在哪里,你们都“没有离开”。

    同学们,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你们之所以能站在这个新的起点,固然靠的是刻苦与努力,但也离不开老师、亲友、同学、员工甚至和你们不曾谋面的人们,对你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由衷地感谢。然而,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是背负着他们的期望继续前行。

    昨天,我和毕业生李江涛做了个简短的交谈。他是历史学院普通毕业生,找他交谈是为向他并通过他向所有今年选择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区和行业去的毕业生表达敬意,并特别提醒他和同学们,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甚至是继续求职或备考,不论是去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去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甚至是走出国门,你们的前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们要准备迎接并战胜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意。所有的南开人都应以“越难越开”的南开气概,“硬干、苦干、拼命干”,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允公允能”,用实际行动来创造“日新月异”。

多些对追求卓越的坚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陈群

    最近几年,校园里经常会有毕业二十年、三十年的同学聚会,参加这些活动,聆听校友们回忆在母校学习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每让我感慨万千,究竟是什么铸就了师大人身上的师大“范”?为什么离开学校越久,师大人身上的师大味反而愈加浓厚。我能找到的答案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入血液的、更是会持续发酵的。

    最近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在校园里碰到了几位硕士生,准备跟着导师骑自行车到佘山锻炼。那一个瞬间,让我很感动。这位带队的老师才华横溢,但为人非常低调与谦和,他和十几个学生共用一间办公室,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吃饭、打球,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他自己也在不断成长。经过多年的坚持,他开发出了一整套大型仪器设备的控制和应用软件,为这种大型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实际上在华东师大的校园里有很多像这样身怀绝技但不求闻达,发自内心地热爱工作并关心学生的教工,是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在传承并创造着师大的精神和文化。 

    我特别喜欢“爱在华师大”的这个说法。其中所包含的“大爱”的含义,那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民族和社会的爱。正是因为这种大爱,在功利、喧嚣的环境中,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精神,始终坚持“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崇高理想,始终坚持对学术卓越的不懈追求。

    作为校长,也作为你们的学长,我想再送给大家几句话。 

    多一点追求理想的情怀。当你们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和无奈。请不要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自己悲观、沉沦的理由,更不要让学会生存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的力量”,我认为这句话在当下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仍不完美的世界。应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努力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去守护自己的理想,努力有所作为并坚持有所不为。

    多一点对追求卓越的坚持。在我看来,卓越并不一定是要做出惊天伟业,坚持追求卓越本身就是一种卓越,这是我自己最近在工作中的一个感悟。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结果,还更应该关注过程。

    多一点对社会的爱。谁也无法对未来做出准确描述,但我知道,未来掌握在你们的手中。我更相信,你若有爱,这个社会的未来就会有爱。请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做,就会有一群人做,就会有更多人做。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只要积少成多,聚沙为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因我们的爱而充满希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