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事关公平的“技术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姚跃林

    近来,关于中小学分班的话题引发公众热议。中小学学生分班问题看似小问题,却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关键“小”问题。小则小矣,但于公平很“关键”!“怎么让你们给孩子调个班比我们调整个县长还难!”这是笔者拒绝某领导为其下属孩子调班要求时亲耳听到的话。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说,“择班”比“择校”更实际、更重要。

    分班的首要原则是均衡教育资源。硬件均衡和机会均等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关于“人”的问题。显而易见的头等问题是均衡教师配备的问题。怎样的师资配备才是均衡的?笔者的体会是,当本校教师子女选班也举棋不定并最终选择不同班级的时候,师资差不多就是均衡的。所谓“好”教师“差”教师,其实大多是同事的评价结果,新生家长一般不会很清楚。如果学校领导本着公平和实事求是之心,尽可能将师资力量搭配均衡了,接下来,分班就只是“一般”的技术活儿。

    分班的“技术”含量首先体现在科学合理地均衡生源。平行编班的原则需要借助平行编班的科学方法。分班是既有生源的不同组合,学生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要实现科学地平行分班,是需要尽可能多地采集相关数据并作相应分类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师之本性,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刻意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素质,学生自身优秀才是关键。对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来说,关注学生的家庭,其实是在无法实施评价的情况下借以推测的一种途径。对中学来说,依据升学成绩或举行必要的分班考试,然后综合成绩、性别等因素平行编班,班主任随机选班,这是一件相对科学和简单的事。电脑随机编班并不排斥人工合理干预,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均衡”和“公平”的实现。对起始年级来说,教师很关键,但集体中每个个体的禀赋也很重要。集体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因此,尽可能均衡生源整体素质是平行编班的关键所在。

    如何衡量生源质量是另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说复杂,因为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非易事;说简单,一张卷子几道题足可达成模糊目标。事实表明,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下,依据这种模糊结果分班并无太大问题。通过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编班,这种做法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出在如何编班,编成什么班。如果从促进均衡和公平的角度了解学生家长的学历、职业等情况并据以平行编班,或许并非坏事;但据此“贴标签”,分快慢班,且有区别地配置资源,其做法不仅有违政策和规律,更重要的是与教育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长期以来,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得在中小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班,但为什么重点班以及各种改头换面的“重点班”依然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出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上。在过度关注升学“重点率”的评价维度里,“优生率”成为好学校的标志,教育对社会的综合贡献率得不到及时而科学的评价。当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潜规则”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规则”,于是,各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怪事就会次第发生。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在谈论教育公平时往往忽视了拔尖学生的成长规律。事实证明,简单以“公平”的教育替代“合适”的教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教育当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所以,转变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构建适合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公平而有选择的教育体系,是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