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充满精神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富强】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校园,放眼社会。从身边事、身边人抓起,注重良好文明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孕育和培养。一是坚持用“小主题”体现“大理念”。各年级坚持每周一个“小主题教育”,每周主题内容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内容虽然很微小但形成习惯就是一种美德。二是坚持用“小行为”折射“大灵魂”。学生中一些不文明的言行,是其灵魂深处道德缺失的表现。学校十分重视督查信息的整合与反馈,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全天候的点点滴滴行为轨迹,都是考评考核学生是否践行道德文明的依据。每周的班会上,都要通过揭摆本班本周出现的“问题”,让大家谈危害、谈体会、谈感悟、谈收获,在思想交流碰撞中,知荣辱、辨是非。三是坚持用“小课堂”剖析“大社会”。学科教学结合各自特点融入渗透,或解析社会热点、难点,或品味古老文化,或鉴赏现代文明,或争辩事件功过,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和体味着人生的多彩,审视和探索着社会的百态,明大理,陶美德。四是坚持用“小典型”进行“大教育”。注重正面引导,正能量输入,通过校园内身边人、细微事,开展优秀班级、优胜团队、“校园之星”等的评比竞赛,用典型引领,让道德文明与学生同结伴、共成长。我校高二学生牛昱凝失去母爱,父亲残疾,家有80岁祖母,但她不暴不弃,16岁女孩自强自立撑起家庭一片天,并被评为山西省2012年首届“十佳美德少年”。五是坚持用“小践行”释放“大情怀”。学校、家庭、社区、工厂、公共场所处处是学生践行道德文明的场所,时时事事都会留下一个人立德修身的踪迹。学校特别重视各种活动的引领,让学生在体验践行中去感悟、升华、释放情怀。感恩活动,在家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问候;班级内,同学间的一次真诚帮助;入社区社会调查的一次震撼;车间田头父辈创业的一次艰辛体验……这一切,让学生在融入大社会的同时,践行做人的道德准则,升华人文的道德情感

    【陶继新】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文明是大事,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要从易处小处着手,这样,才能以小见大,才能终成大观。

    “小主题”体现“大理念”是很有道理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做,甚至天天做。习惯养成具有“重复”性的特点,有人认为要连续重复21次,才能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你们的“小主题”,就有这种“重复”的特点。日复一日地做下去,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这样做就是应该的,最终感到是自然的,甚至是美好的。“小行为”折射“大灵魂”也很有特点,学生对平时行为中的一些不太文明的“小行动”,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正是这些不良的“小行动”,才积聚成了很大的品质问题。将这些问题摆出来,让大家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并寻出不再重蹈覆辙的做法。渐渐地,这些“小行动”就会少了,以至于绝迹了。“小课堂”剖析“大社会”是通过已有道德文明的文本,让学生认识到前人是如何讲道德文明的。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鲜活事例,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就可以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小典型”进行“大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这些“小典型”就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触手可学。“小践行”释放“大情怀”很有意义,这让道德文明素养的形成从学校走向了家庭,走向了社会。而在这些实践场所里,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想,也更容易形成文明的品质。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教育场太单一,太狭窄,而让学生走向家庭特别是社会后,教育场大了,教育的内容也丰富了,体验也更有价值了。

    【陈富强】我校“道德文明落校园”工程的实施,提起了师生的精气神,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人文、友爱、诚信、勤奋、团结、向上”的和谐气氛。教风好了,学风好了,校风好了,学生中一些陋习正在得到遏制和杜绝。活动的开展,也无形中影响到家庭,如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也带动了家长的读书热情,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影响和感染了家长的一言一行。我校每年举行的家校联谊会,几乎无一位家长缺席。许多家长来信,深情地说:“许多事是孩子教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

    【陶继新】道德文明素养之于人,具有如影随形的特点,也多有很强的辐射力。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而一个家庭,又会扩而广之,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不但让学生自身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而且也让这种道德文明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你们获得如此多的荣誉也就在情理中了。

    锤炼教师队伍——提升内涵

    【陈富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成长发展的需要,朝着这个方向,我校确立了以提升教师“三种能力”(即:教师掌握与运用学情能力,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教师教学技巧与艺术能力)为目标的队伍培养与发展方略,寓教育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总认为,学情是学生学习态度、思想动态、学习策略、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脱离了学情的教学,必然会造成“师”与“生”,“教”与“学”的脱节,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教师缺乏高屋建瓴的专业知识引领和启迪,教学将会产生盲动性,失去了创新和生成。没有艺术和趣味的教学,必然会失去感染力和渗透力。

    【陶继新】学情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仅学习水平高下不一,性格习惯也多不一样,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得。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老话题。大凡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多能游刃有余地进入到高境界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感,从而抵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教师教学技巧与艺术能力提升了,可以让教学具有审美的况味。1985年,我去上海采访于漪老师,就感到她的教学已经进入到了一种高品质的审美境界。她有一般老师不具备的文化底蕴,也有随即生成的教学技巧,且呈现出一种语文教学的特有的美质。学生听她上课,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而这种感受,还会增加人的幸福指数。这需要长期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修炼”,但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有奇迹出现。

    【陈富强】围绕着教师“三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坚持用“赢教八款”促提升。1.师徒结对。明确师徒结对职责,确定双向责任承诺。坚持师徒共学习、共教研、共备课、徒跟师随堂听课、定期交流沟通,达到师徒共赢。2.岗位练功。要求教师坚持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坚持做下水作业、单元检测题、十年高考题;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故事;坚持听课学习制;坚持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定期学情分析制。3.说研磨课。学校充分利用“说、讲、议、评、思”一条龙教研机制,各年级每周都安排有2-3节研磨课,先说课再讲课,大家共同评议,再改再讲,这样反复的“研磨”与思想交流碰撞,使教者和听者都得到了提高。4.技能比武。每年的3月和9月是我校的“课堂教学月”,学校坚持雷打不动的课堂技能比武大赛,教师人人参与,学科层层选拔,学科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评议,最后确立“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课改标兵”。5.达标过关。每年组织一次教师“课标理念、考纲考点、教材教法”达标过关考试,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6.学生评教。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研,将学生建议及意见整理后反馈给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进行了家长的评教评校活动。7.构建交流互动平台。通过举办“教学沙龙”、“讲题竞赛”、“教学片段”处理与设计、读书报告会、师德演讲会、教学观摩等活动,让教师展示自我,充实自身。8.走出去学,请进来导。近年来,学校先后分批派出教师200余人次赴全国各地学校取经。同时,学校还先后聘请黄冈、北京、上海等地名校老师来我校为教师上示范课,并围绕教学问题,传经验,共商榷,同教研。“赢教八款”的实施,使学校学术风气浓了,教研风气正了,教师中比学赶超,协作向上,争创一流的局面日趋形成。

    【陶继新】“赢教八款”当是教学制胜的八大绝招。比如说研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研究之细之深之多。它不但有个体的深入备课,也有群体的研究切磋。某个教师有了好的方略,不是独自享用,而是让参与其中的所有教师分享。其实,分享的不只是教学内容与方法,还有精神与思想。当人人都会分享,以分享为乐时,就会形成一种团队力量,正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分享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你们的教师何止有了两个思想,而是有了N个思想。这样,老师们才能更好地进步,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了。同时,有的教师所讲也许会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大家坦诚地指出问题,给这位教师即时的帮助,会让其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水平,而且还会由此密切教师之间的关系。

    特别欣赏你们的学生评教活动。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教学态度的好坏,没有比学生再清楚的了。让他们评教,更能看出教师的优劣。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主人翁意识,还会由此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品质。教师之教,学生理应拥有评价权。教师则从学生的评教中,发扬优长,改正错误,从而让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让自己更具优秀教师的品位。

    【陈富强】为了弘扬名师精神,激励教师人人朝着名师方向努力,从2010年起,我们启动了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建立了“学科导师制”,制定了导师晋升标准及评选入围办法,成立了学科专家组,一批批骨干力量充实其中,发挥着指导引领作用。学校通过文化长廊、橱窗、校报等媒体大力宣传名师事迹,树立名师风范,使追求名师成为人人的一种羡慕和向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