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优” 也要把好度
■文双春
研究生,作为作研究的学生,以学业见高下,不以金钱论英雄。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对研究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作出调整——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圈待遇水平普遍偏低,尤其青年研究者的生活状态远逊于在职同龄人。受该因素传导,学术圈对年轻人,特别是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些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要么不入学术圈,入了学术圈的想“逃离”和已“逃离”科研的也不在少数,读研读博在众多年轻人看来只不过是就业缓冲期。
令人欣慰的是,新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上述局面。一名研究生将有可能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之前设立的国家奖学金,以及校内其他研究生奖助政策资助。有高校为研究生算过一笔账,博士研究生“如果书读得好,平均算下来,一个月有近1万元的资助奖励,比教授工资还高。”有网友因此戏说:“能与高富帅媲美。”
经验表明,好事要办好也有挑战。作为学术圈的一员,面对一项为学术发展带来新希望的新政,此时此刻,笔者除了赞许,也要对其在具体实施中的落点提出一些“苛求”。
作为“奖优不奖贫”的奖学金,评优的主要“抓手”无外乎考试成绩和科研成果。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因不像本科生那样相对统一,其考试成绩不具可比性或比较的意义不大。而研究生的所谓“科研成果”因专业、方向、导师、工作属性如基础还是应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等不同,也很难比较。特别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或意义的体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至少在短短的几年读研时间内是很难评价的。
不能评、评不好的东西,如何去动态评、滚动评?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越是与利益关联的学术评价,越是撬动神经、破坏协作、助推浮躁的利器。评价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势必刺激部分研究生少学多要、少做多产、少做配角多做主角、少谦虚多炫耀,最终养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以学术论文评比为例,惯熟的方法是数篇数、看刊物级别或影响因子。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在学术圈早已心知肚明,如果不加区别地将其用于各级各类奖学金评定,难免刺激研究生:一是急于早发论文,因为早发论文早得奖,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研究生,有论文总比没论文好。二是急于多发论文,因为多发论文除了在同一年评比中取得优势地位外,还可以满足多种奖励和滚动奖励的需要。三是争当第一作者,因为在当前人人都要“吹哨子”的学术体制下,非第一作者论文是没有用的,即使有用,也要大打折扣。早发论文和多发论文的途径包括拆整为零、热衷于低水平重复性的修补工作等,这样的研究无一例外过于肤浅,充其量产出华而不实的所谓成果,却能很轻易地击败潜心十年磨一剑的同学。特别是,“重奖”之下如果催生了学术不端的“勇夫”,更是有违奖学金设立的初衷。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生奖学金评比的实行过程中小心翼翼,杜绝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却助长了学术上的急功近利。
研究生,作为作研究的学生,以学业见高下,不以金钱论英雄。就笔者所知,相对于高额奖学金,研究生更渴望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更看重科研本领和未来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在致力大幅度提高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生活待遇,提升科研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余,将体现差别的奖学金设置在入学和毕业阶段,研究生在学期间则尽量体现“均富”。尤其可以突出毕业奖学金,以国家级奖学金为重,既体现荣誉,又为出类拔萃者提供入职时的“第一桶金”。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