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现场测泥浆性能。资料图片

    ■李丽平 海凤 张旸

    在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复试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油气储运方向、石油加工炼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分别高出同类学术型研究生15分和4分,录取第一志愿率达100%。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等3个工程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历经4年的发展,学校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实践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性、职业性、国际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新理念:职业能力为舵,实践能力为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在职研究生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98年,是首批批准招收工程硕士的14所高校之一。尽管已有超过10年的积累,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重点是什么?培养模式是什么……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学位,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鲜明的职业标准。无论是专业技术能力还是学术能力,都需要围绕职业实践与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一前提下,学校近4年来立足于企业需求,确立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

    在培养环节,构建了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设计了“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年三段式格局,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三阶段根据现场课题进展情况,可以返回学校或继续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3个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前后贯通,培养方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强调知识性与工程性并重、专业基础与先进技术并重,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此基础上,学校把实践能力培养分解成若干典型片段,最终再组合为一个递进式的工程实践创新训练体系:课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初级经验系统,校内实验平台教学和仿真基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实验技能,校外基地工程实践训练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由项目研究工程完成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三段式”培养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螺旋式上升,实践修正理论,论文基于实践,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3年不断线。

    黄辉是2010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油气井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阶段就成功申请3项发明专利。但他刚进入中石化钻井工程研究院实习时,只是跟随企业导师做一些基础、琐碎的工作,后来才慢慢进入钻井新技术调研及前沿展望课题组进行科研工作,“这个有些艰难的蜕变过程,让我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思考寻找课题方向和创新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所用。”

    为了保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与行业领域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相衔接的培养内容,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新平台:把工作站搬进校园

    “实践”始终是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核心。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构成完整、衔接紧密、运行流畅的培养流程作为支撑。石大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造了校内及野外实习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或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政府、学校、企业携手共建的工程师学院,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多类型、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并实现了“三个100%”,即:10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校内实践平台的学习,10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工作站进行工程实践,100%的石油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在这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起步,既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成为递进式工程实践训练中具有基础意义的第一阶梯。

    自2009年学校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就对校内三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建设和完善,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以通用性、综合性、交叉性、关键性为特征的本硕博一体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最大程度还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实现工程实践训练的校内和校外基地无缝连接,相当于把工程现场搬进了校园、课堂。

    对此,2011级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陈亮深有体会。“在学校上课的一年里,实体岩心教学实验室等教学平台让我了解了不同类型沉积物、主要油田的沉积和构造特征,学习到了石油单位常用的一些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和解释软件。”正是这些在校园里初具规模的“金刚钻”,让陈亮在进入冀东油田分公司工作站后,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揽下了“南堡2号油藏精细描述”项目这个“瓷器活”。

    新模式: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最重要的也是怎样全流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融会、提高。

    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社会人才需求,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其培养超出了学校范围,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而是需要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多元主体投入、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获得了广泛支持。目前,学校已建立了78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工作站),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还有与阿联酋石油公司和阿联酋石油学院、中石油印尼分公司和印尼万隆理工学院、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石油理工大学分别合作成立的3个海外联合培养基地;聘任校外专家担任第一导师,参与讲授专业实践类课程、论文选题和开题、论文答辩等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选题内容,涵盖了前沿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艺流程训练等各种工程实践类型,其中很多课题是企业生产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为学生打造了“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着力打造3支高水平、多类型教师队伍,即由国内石油领域专家、跨国石油公司高级专家、国外著名高校教授和校内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和企业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组成的校内外导师团队,以及由校内和企业导师、现场师傅组成的专业实践指导队伍。这3支教师队伍的结构更好地适合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提供了不同侧重点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从2011年开始遴选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工作站,为保障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院设立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落实进站研究生的课题及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在站期间,为研究生指定1至2名现场指导老师,帮助其完成实习任务和毕业论文,严格按照进站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与导师结对,并遵循课题研究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原则。

    石油工程学院2010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孙吉凯今年6月毕业,但在今年1月就已签约国民油井华高公司,谈及原因,他感激地说:“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实习经历对我成功签约起到了重要作用”。去中石化实习之前,他的校内导师王镇全副教授和企业导师陈天成沟通之后,结合孙吉凯自身的条件以及陈天成导师所做的科研项目而确定了他的毕业论文“定向随钻扩孔钻头稳定性研究”。“实习期间与导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我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就是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孙吉凯说。

    几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积极将学科优势、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势、产学研合作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专业学位类别从1种增至4种,其中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增至20个。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职业分化正愈来愈细,社会在诸多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以期待,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特征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青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