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开学高消费还需多管齐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楚汉

    高校陆续开始开学报到,采购“入学装备”成为新生们的头等大事。“相机1000元、手机2000元、笔记本电脑4000元……”据媒体报道,现在大学生入学花费普遍超万元,一些新生提出手机、电脑等一样不能少,还非得是名牌,个别新生的花费甚至超过4万元,为此,开学季被家长们戏称为“烧钱季”。

    近年来,每到新生开学,有关入学花费太高的话题都会引发热议,而今年尤其突出。无论是类似新闻的数量,还是调查中发现的新生花费额,都在直线上升。个别新生的花费超过4万元,相当于很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全年的收入。对此,社会舆论除了感叹时代发展之快,大都一致对学生与家长提出批评,认为是他们的虚荣心理和溺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批评当然很有道理,但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大学新生已经到了“95后”,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而且,上了大学也是成人了,在家长们看来,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了头,太寒酸可能会让孩子遭人笑话,不容易融入同学之中,应该说,这也是正常心态。毕竟,因为经济困难而出现交际障碍的学生确实存在。再往深点看,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对孩子的未来预期不足,缺乏安全感,于是总想尽可能地满足其现在的需求,也是种普遍心理。

    所以,要想遏制愈演愈烈的新生花费过高现象,多管齐下才是治本之策。

    首先,家长责无旁贷,有义务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想让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可以理解。但家长们更应该看到,恰当地消费,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本就是成年人应有的担当。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切不可盲目消费,给孩子一个不好的示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给孩子过多的钱,让他们的消费超越了学生应有的水平,最后未必有利于孩子,相反却可能害了孩子。

    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提前介入新生的报到准备中。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品格养成之地,大学有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教育。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中,专门附信建议学生的月消费额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元到1000元。很显然,生活费是否必须为600元并不重要,关键是学校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学生清晰地传递出了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事实证明,它不但影响了本校新生,社会效益也很明显。

    再其次,社会也要反思,在各层面积极引导大学生良性消费,避免传递错误信号。如媒体对此问题的报道,为了突出“烧钱”,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是否存在就高避低现象?为了吸引读者关注,是否忽略了一些家境一般,尤其是贫困家庭学生的花费呢?关注开学高花费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关注客观上也会放大高消费现象,向学生和家长传递出不正确的信息,变相推动着开学花费继续攀高。而这显然不是媒体报道的初衷,也应该尽量避免。

    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大学新生的标准花费到底该为多少,很难定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盲目攀比应该成为基本准则。正如现在很多新生都有电脑,但如果根本对电脑毫无兴趣,或者只是把电脑当成游戏的工具,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恐怕也还是别买为好。所谓理性消费,关键就在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