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形之手”调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其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季。在普遍性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还面对着一种新情况——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的明显变化。

    今年春季以来,各地、各校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供需见面会”、“人才招聘会”等,经过几个月来的“双向选择”,大体格局已经形成,就业状况“冷”、“热”的专业基本成为定局。从福建省情况来看,主要显现在持续热门多年的建筑类专业突然降温,而受冷多年的文科类和服务类专业明显升温。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从建校时就有的建筑类去年(2012年)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数为791个,今年已降为619个;去年进入学校招聘的建筑类毕业生为256人,今年只有154人。而去年入校招聘人数中文员类仅为21人,今年已增至50人;外贸类为96人,今年增至246人;机电类为187人,今年增至261人。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上要面向社会生产和服务业第一线就业,因此各行业发展变化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会影响到后续的考生对报考专业的选择。比如今年考生报考建筑类、财经类专业的热情有所下降,报考文化传播等文科类、旅游服务、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社会服务类明显增多。

    在这种就业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无疑要面临一次历史性的调整。只有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争取主动,假如无视这种变化,仍然一厢情愿地招生、办学,可能将会事与愿违,陷入被动的境地。

    黎明职业大学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预测和评估,已决定停招1个专业(建筑设计技术),新增4个招生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酒店管理、展示设计、食品加工技术)。同时,还调整了文、理科招生计划比例(文科计划从25.9%调为33.26%);减少了一些专业的招生数(工民建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

    (作者系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