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字的演变(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双新 李娜

    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以及古、今文字内部各个阶段的变革,可以总结出几条明显的演变规律:简化、声化、规范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明显的规律。或者由于书写工具的改进(由刀刻、范铸、毛笔书写到雕版印刷),或者由于书写载体的变化(由甲骨、青铜器、简帛到纸张),更由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的性质,字形简化在汉字发展各个大的阶段之间极其显著。汉字进入楷书阶段之后,字体上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字形上的简化依然没有停止,在不少场合,俗体、简体大行其道。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工作是遵照汉字简化规律的因势利导,所选用的简化字不少都是历代使用过的简体字,所使用的简化方法也基本上都是历代一直使用过的。 

    所谓声化,就是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大量的非形声字被改造为形声字。在各种结构类型的汉字中,形声字的能产性以及与汉语的适应性最强,因而发展也最快。在早期的古文字里,象形字和会意字占了很大比重,然而这些字或者由于意义的引申或者由于同音假借,常常被用来表示与其本义或很远或无关的意义。引申和假借在汉字使用中都极其常见也十分必要,但同音词过多、一字身兼数职严重,势必造成混乱。在汉字表义明确性的驱使下,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加注意符或声符而变成了形声字。形声字从甲骨文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已完全成熟并快速发展,到今天已完全占据主体。

    异体众多,讹变不断,这些都不利于汉字社会交际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历代学者和政府都很重视文字的规范和统一工作。针对甲骨文异体众多以及书写的随意性,西周统治者就采取了文字规范措施。《周礼·春官》记载“掌达书名于四方”,“书名”指文字,这大概就是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在周宣王时也曾命令太史作《史籀篇》对童蒙文字进行规范。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成功地进行了“书同文”的工作,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异体,基本上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现象。唐太宗敕令颜师古撰成的《五经定本》,唐玄宗颁布的《开元文字音义》,学者颜元孙的《干禄字书》等,对楷书字形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积极开展了以简化字形、精简异体为主的大规模汉字整理和规范工作。

    (作者陈双新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娜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仁者爱人     下一篇:教师节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