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不能邯郸学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喜大普奔”之类既没有展现中国成语的神韵,也缺失了西方缩略语的机趣继往开来

     开学之前,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墙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其中,有以“喜大普奔”、“图样图森破”等网络用语为题的,让不少学生倍感亲切,但没几天就被撤下了。网络和北大都属“是非之地”,现在凑在了一起,轩然大波就在所难免了。

    “喜大普奔”是网友自创的“成语”,由四个传统成语的首字拼合而成,即“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用来指称“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一般具有褒义,但因语境不同,也可有“幸灾乐祸”的意思。而“图样图森破”则是英语“too young too simple”的音译,带有明显调侃的意味。

    毋庸讳言,在中国当下,网络俨然已成“亚文化”,所以,网络符号进入主流空间,必定带来“生活政治”的轰动效应。

    其实,北大挂不挂“喜大普奔”、“图样图森破”并不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本来几幅书法作品挂亦可,不挂亦可。但同网络青年将其放大为是否“兼容并包”一样,也有人将其放大为“严肃的文化重地不应认可尚未经过时间检验的网络用语”。这两种观点本身都没错,而且看似对立,内里却有一致之处,即都把北大看做文化的象征,所以才有或欣喜、或不安的心情。既然如此,不妨从文化谈起,看看北大是否适合将网络成语悬挂出来。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现象,不但在字词结构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其表达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传播逻辑。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情节丰富,意味深长。除了像“喜大普奔”所采自的四个成语那样主要用做“表情”之外,更有文化含量、更能体现中国智慧的是“表意”类成语,这类成语或者出自大家,或者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传播的深刻洞察。

    古人很早就发现,传播过程有三个主要环节,传播内容、传播载体和传播达成,传统上称之为“意、象、言”结构。“意”就是传播的内容,即成语所含的道理;“象”就是为传播的意思所设计的具象方式,不是直接讲道理,而是说故事,将道理藏在情节之中;“言”则是确保传播内容最后被人精准理解所采用的语言表达,通常也是故事的缩写形式,如“南辕北辙”,一南一北、背道而驰的意思一目了然。

    1840年时代剧变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压迫之下,中国文化传统至今面临深刻危机。专家们洋洋洒洒,撰写着效仿西方的传播学专著,却少有深入发掘埋藏在成语之中、堪称经典的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本身就是遗憾。如果现在年轻人能够利用网络的传播潜力,创造出同样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新成语,那北大肯定求之不得,社会主流也会为文化传承有人而额手相庆。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仅仅摘录若干成语的首字,不管其字面意思和组词原理,生搬硬凑在一起,那不要说与中国成语貌似神离,就算模仿西方缩略语也是浮光掠影。毕竟西方缩略语也有自己的规则和技巧,好的缩略语要借偶然排列在一起的无意义字母,传播出明确的新意思。相比之下,“喜大普奔”之类既没有展现中国成语的神韵,也缺失了西方缩略语的机趣,这种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又忘了自己根本的情状,用中国成语来描绘,就叫“邯郸学步”,很生动,也很深刻。

    诸如此类的作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北大教学楼里,到底在展示什么?是北大的与时俱进抑或随波逐流,是中国文化断裂的凤凰涅槃抑或积重难返,还是当下年轻人面对继往开来的重任游刃有余抑或力不从心?如此话题可能过于严肃,不像网络成语那般游戏人间,但只要还承认学校是文化传承之地,承认北大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符号,承认娱乐至死不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正道,就不能不深长思之。(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