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化工行业 谱写职教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新“会-站-室”模式,构建互利共生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找到校企利益的共同点,在校企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院在创新办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会-站-室”特色模式。在“会-站-室”模式中,“会”就是学院整合区域内地方、行业、企业资源,组建并成立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站”就是在理事会指导下,建立驻园区、驻厂区、驻地区工作站,“室”就是通过寻找校企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互利合作的项目工作室。

    通过合作办学理事会促进政、行、校、企的沟通和了解,实现四方联动办好职业教育的目的。通过理事会,学院可以了解行业的动态和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了解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办学资源。各方增进了解、加强沟通、增加互信,校企双方良性互动,共同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实现校企互利发展。

    在“会-站-室”模式中,组建工作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工作站成员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采用多种形式收集信息。通过工作站,可以收集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信息、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行业和专业技术进步的信息、企业技术需求的信息等,同时通过工作站,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学院的毕业生情况、学院教师的技术应用研发状况、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等信息,疏通校企合作的渠道。

    建立驻园、驻厂、驻地工作站除校企沟通外,关键是要寻找校企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以及人员互兼互聘等方面的利益共同点,进而组建校企合作的项目工作室,使项目工作室成为校企利益的结合点、着力点和有效载体。“项目工作室”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教师知识技能的未知变为新知,将教师的新知变为学生的已知,全面提升师生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项目工作室”还是学生拓展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项目工作室承担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性课题,聚集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队伍。学校通过选拔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室的工作中,实施“名师导学”工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品牌学生。

    学院的“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不只是学校说了算。通过“会-站-室”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生知识和技能考核、学生素质评价中来,从而为“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支撑。

    “会-站-室”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创新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实现了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畅通了合作渠道,实现了资源共享;搭建了合作育人平台,实现了人才共育;建立了合作就业纽带,实现了过程共管;构建了合作发展空间,实现了成果共享。

    开拓职业培训领域,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空间。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继续教育。但是,这种继续教育不是简单的学历提升,而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有针对性的素质和技能培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已走向极限,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部分省市已推行注册入学的方式。对此,学院未雨绸缪,开拓职业培训领域,顺应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实现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搭建了平台,拓展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学院与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共同联合组建了“四川省中小企业培训学院”,以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员工培训等相关需求。在培训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开发企业法人培训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特种作业培训体系。

    要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专业化的员工培训,就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学院首先派遣专职教师深入企业,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原理、工艺和设备,同时让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取得培训企业职工的资格,使教师真正得到了锻炼,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并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培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落到了实处。去年12月,来自泸天化、川天华等企业的95名兼职教师参加了学院的兼职教师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人员不但是职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也是为在校生授课的兼职教师。

    开展企业培训,让学院了解社会需求,让教师了解技术进步;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更新了观念;开展职业培训,让教师增加了新知,同时通过对在校生的教学,让教师的新知转化为学生的已知,让学生学到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积极开展国家银河工程培训、安全培训、转业军人培训、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等服务,年均培训5000多人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向行业转型升级,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表现。学院推动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贡献社会,在服务与贡献中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使学院自身获得更大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利用“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及应用性科研的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联手,加强产学研结合,组织开展应用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横向课题研究,大力开展技术传播、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性技术服务。

    学院结合行业特色,整合行业和区域资源,成立了四川省经信委批准的全省仅有的“四川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中心”、四川省科技部门备案的全省仅有的“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安监部门批准的全省高等学校仅有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心”,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由资源服务子平台、研发推广子平台和员工培训子平台构成,全方位开展区域内化工产业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中小型化工企业科技服务、员工技能培训鉴定等工作,满足了行业的多种需求,全面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随着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学院为广大教师找到了用武之地并提高了教师的待遇,不但有效地稳定了师资队伍,而且吸引了一批省内国家骨干示范高职及本科院校教师的加盟。近年来,有省内国家骨干院校省级名师,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士,四川鸿鹤精细化工研究院博士等,主动调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教学及应用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

    风劲帆满 砥砺奋飞

    良好的行业发展态势、优越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悠久的校企合作历史背景、稳步提高的综合办学实力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依托行业发展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把学院建设成集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将坚持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进一步完善“互利共生”的校企合作机制和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风劲帆满,砥砺奋飞。这是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山高水长,长不过矢志不渝。只要潜心育才、关注服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扬“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大旗,以思想解放的最新成果,不断开创学院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学院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图强奋进的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满怀振兴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宏图远志,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定将向着更远大的目标阔步迈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