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借助长郡品牌摆脱危机之后,以李素洁校长、刘松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学校发展进行重新反思和定位,以保留特色、发扬优势;尊重历史、着眼未来为原则,提出以“服务+质量”为特色定位,凸显“名校带民校”双轨办学方略的优势,将“优质民校”所具有的教育“服务”与“公办名校”所具有的教育“质量”发扬光大,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 

育人目标创新

培养世界公民

    建校伊始,学校就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作为校训,以“做豪迈的中国人”为誓词,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作为麓山的育人目标。

    如何使这样的育人目标落实到实践中来,学校将“学会生存”解读为“自理”“自信”“自主”;将“学会关心”解读为“爱心”“责任”“合作”,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形成一套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培养习惯”为抓手的德育模式,从穿衣叠被中培养自理,从悦纳自己中培养自信,从学习中培养自主;从帮助山区贫困儿童和社区孤寡老人中培养爱心,从班级值周中培养责任,从团队建设中培养合作。 

    “将学生的事情交给学生做”的主体德育思想,在麓山形成共识。由校学生处指导,校学生会主管,年级班级落实的班级值周制度,是对学生充分信任和支持的体现,从晨迎晚送礼仪示范,到食堂寝室卫生纪律,到课堂两操卫生保洁……几十个岗位检查监督评价工作,都由每周值日班级完成。除此之外,班名自己起,班徽自己设计,班训自己制订,班级自己管理,座位自己编排,活动自己组织,进步自己争取,困难互帮互助,先进自己评选,教室自己布置,班长轮流担任等。

    正如《学会生存》指出的那样,“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正是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学生从以前的接受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力量的消解到逐渐形成一种合力。

    学校主体德育的核心是团队建设。组建团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自2000年以来,学校大力推行班级自治,实现团队管理,奏响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新乐章。 

    每到开学伊始,各班就利用班会课组建团队。方法是:先由学生自主组合,提交名单,然后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稍作调整。每个团队大约8人,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分组不仅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而且为各队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半学期以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调整。这样的动态管理,一方面保证了“竞赛”的可比性,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团队成员相互影响,责任共担,荣誉共享,所有成员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一位高三家长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这样说:从我儿子的身上,从与他同学的接触交流中,从多少次流连于麓山国际校园的观察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麓山特色的“自主体验”德育模式收到了良效,得到了认可。

    学校正是通过把德育活动全过程还给学生,使德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修炼,从而将育人目标落地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具有普世价值观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育人方式创新

重构课程与课堂

    学校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育人方式的顶层设计。最初的课程开设,模仿了西方的私立学校,课程和教材的选用也参照香港的做法。但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课程开发与实施面临挑战,学校在开设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与长沙市的教材不一致,在当时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能力考核的评价模式下,学生难以面对长沙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迫于现实的压力,学校回归到了本土课程体系,在将课程本土化的同时,尽量做到“和而不同”,保持并发展原有的特色部分。

    2009年9月,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认真总结建校16年以来在课程探索方面的经验,邀请课程专家认真研讨,系统梳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明确培养学力扎实、全面发展、全球胸怀、独立人格、特长突出的“世界公民”,使麓山的每个学生“会一门乐器,懂两国以上语言(汉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擅两种书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掌握七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在课程结构上,建立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和活动实践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凸显了“国际实验”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内容上,做到科学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相结合;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上,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实施上,将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相融合;在课时长短上,采取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在课程表现形态上,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文化熏陶)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全面变革。 

    2011年,学校从课程开发、评价创新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结合各学科各学部特点,确定和开展了科技与自然,英语文化,心理健康、体育文化,人文社会和艺术六大主题活动课程。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构成了麓山课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体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课堂特色。

    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教育动态的李校长,从2003年起,积极引进“EEPO有效教育”,不仅请专家来讲座,还亲自上讲台示范,不仅自己示范,还逼着大家上。她一次次深入课堂,一次次评价教学,她语速急切,而听者惶恐,背后大家都把“EEPO”戏称为“EEP零”,而最激烈的争执来自2007年年终举行的校本研训上的一堂语文课——《道士塔》。专家把这堂课评得是一无是处,但老师亦把专家反驳得哑口无言。

    善于思考的李校长明白症结所在。理论再好,也不能照搬。思定之后,她再次拿出“人本管理”的利器,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运用头脑风暴,自下而上共同思考、研讨,构建了一套源于教师,用于教师,分学科、分课型的,能被教师认可并能有效操作的课堂评价体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修改,学校已制定了小学8个学科共20个常见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及初高中16个学科41个常见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斌教授高度评价,称赞我校运用EEPO理论,不照搬照抄,积极改良和创新,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麓山经验”。

    麓山特色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赛中成绩一直优秀。2010年,学校凭借4名参赛教师出色的表现赢得比赛团体第一名,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闪耀“星城杯”。其中梁萍老师、李曙光老师、王春光老师分获中学文科组、中学综合组、小学组第一名。

    从2003年引进EEPO至今,课堂评价体系已然形成,从开始的个别班级,部分老师的实验,到全校的推广,麓山特色的“有效教育”深入人心,开花结果。

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人本激励机制

    麓山学校的良性发展,既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正确领导,也靠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可以说麓山教师的敬业精神在三湘四水有口皆碑。这支队伍是如何打造出来的?靠制度引领,少人情干预。

    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本性”、“科学性”和“生态性”的现代学校制度下的管理理念,建立教师激励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研训学习制度,形成促进教师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学校自2003年始,就采取“自下而上”人人参与的形式进行制度设计,先后制定各类制度260余项,特别是建立了以“现实表现”、“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常规教学”为“三维评价指标”的《教师绩效考核试行办法》,参与对评价的有学生及家长、同事和部门负责人,评价结果以“等级(A、B、C三级)+评语(温馨提示)”的形式呈现,给予教师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促进教师发展。无论是制度制订的方式,还是制度的内容,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校长的胸怀和意识,就是对全校的一种引领,“自下而上”的人人参与形式,胜过了一切的说教;当李校长要求教师把这种“人本意识”输注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时,一切都如风行水上。也因此才有了麓山人轰轰烈烈、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

    为了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还确立了教师研训学习制度。研训从课题切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切入点小、周期短、实效性强”的微型课题作为基本要求,以“少就是多、小就是大”的哲学原理为指导,以教师全员参与为要求,以理论与实践同步为过程,以教科室、教研组两级机构为管理单元,以一个学期或一年为研究周期,以鲜活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教学论文、微型课题研究报告为成果,建立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将“经验变成果,问题变课题”,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在实施中,做到了上至校长书记,下至一线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学校先后开发376个校级微型课题,其中教师350个,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26个,微型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更新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最后的教研组内汇报结题,全校分组汇报,呈现研究成果的形式,又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最佳途径,学校获得“长沙市首批校本研训示范学校”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