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正当时 且歌且行强校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立足地方

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上世纪70年代末,河北经贸大学前身河北财经学院和河北经贸学院成立之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初显端倪,从诞生之日起,两个学院就按照河北省政府部门要求,承担起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财经类人才的历史使命,1995年,合并组建后的河北经贸大学肩负起了新形势下为河北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2004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60年来,学校秉承“诚信为人、严谨为师、勤奋为学”的校训,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河北经贸大学作为河北省仅有的财经类大学,置身于改革创新的潮头,深刻认识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合校后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历经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紧密联系,但学科实力仍不够强,优势与特色还不够明显,学科建设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在同质竞争中突出和强化比较优势,就要突出特色。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高校合并调整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河北经贸大学以2004年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为标志,学校发展进入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新时期。“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坚持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引领,以重点学科为支撑,以增强地方和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布局调整和交叉融合,学校办学优势更加突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

    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时度势,以服务地方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自身定位,与时俱进调整学科专业。已拥有57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管、法”为主,多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高度契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高热度、有特色、多优势的学科特色。

    学校还通过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群。现有产业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理论经济学、经济法学、金融学、财政学等10个省重点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个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其中产业经济学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近年来,学校还调整了对高学历人才培养结构,更加注重对专业硕士学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学历人才专业应用的需要。

    学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科研水平的大幅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倍增长。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194项,出版高层次专著100余部,发表高层次论文8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6项。其中,王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研究》,纪良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发展我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研究》等研究成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集聚人才

发展与服务协同双赢

    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一流人才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人才是发展基础,人才是强校的关键。河北经贸大学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扩招之后,鼓励和要求老师到社会全程参与实践。这一认识和观念的变化,不但增加了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育人质量,也为凝聚优秀人才,服务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多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与培养政策并举,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首先是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举全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制定了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优秀博士生工作的实施办法,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其次是制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每年资助20名左右的教师出国进修,被纳入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计划;参加和承办国际与国内高层次研讨会,拓宽了教师国际化视野。一套“组合拳”实施的效果凸显:学校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数量快速增加,高水平学科团队、精品课程团队大量涌现,其中,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团队晋升为国家教学团队。学校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222人,在读博士70余人,有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以及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如今,一批专家学者脱颖而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瞄准社会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研究领域,谋求新突破。建校以来,河北经贸大学始终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潮头,拓荒励志,不辱使命,利用知识和人才资源优势,持续增强广大教师投身“科教强省”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成为河北各部门、各行业的“思想库”、“智囊团”,催生出服务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成果。于刃刚、武义青两位教授多年担任河北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河北省一系列重大经济决策的调研和论证,并数次为省委理论中心组做经济形势讲座。他们研究的“环渤海经济圈”、环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成果,对河北省的战略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武宗志教授的《大西柏坡管理运营模式研究》得到河北省领导的批示。王小江教授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被誉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利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王小江教授被誉为绿色信贷创始人。

    2012年,学校科研服务社会取得新突破。冯文丽教授被遴选为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海南省水产养殖保险示范项目》的负责人;王小江教授继2010、2011年先后参与2项英国外交部“全球繁荣基金”合作项目后,2012年又承担了德国外交部下属国际合作机构的项目《采掘业绿色信贷指南》。拓展省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服务证明了河北经贸大学的科研实力。

    通过社会的锻炼强健了自己。“在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数千名会员中,绝大部分都受过经贸大学的培训。”这是经贸大学老师的骄傲。让教师走出校门,在为社会培育和培训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2012年学校被河北省批准为教育培训基地,为解决河北省各行业应对当前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做出了新贡献。如今,河北省企业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河北省纪检监察部门干部培训班等数家单位的培训班纷纷落户河北经贸大学。

全面育人

营造经贸特色育人环境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成教育是关键。建校60年来,河北经贸大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特别是合校以来,针对大学扩招这一历史性的改变,大学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速调整。河北经贸大学积极适应新形势,通过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互动,构建起自主学习、养成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三大生成平台”。不仅教育学生要学会动手动脑,还要学会自立自强、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

    适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多年来,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将课程的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统一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像专业课实践基地一样创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不断创新有效载体,发挥第二课堂和党团组织作用汇聚正能量。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坚持点面结合,找准时间点,规划覆盖面,做到“阶段有主题,节点有高潮”,实现了校园文化四季缤纷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经贸特色的育人环境。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将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科技立项、定期开展的校园科技竞赛、高水平学术讲座、学生科技社团和创新基地建设五大功能模块,正发挥出巨大能量。近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先后成立了上百支志愿服务队和公益服务社团,组织和带领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优秀大学生郝占辰勇救六工人、大学生王彬为台胞捐献骨髓等先进事迹。为此,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共青团河北经贸大学委员会关于“星级志愿者”评定暂行办法》,每年评选出大批优秀志愿者,以鼓励和引领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行列。如今,已有近500名志愿者被评为“星级志愿者”,志愿活动蔚然成风。2009年,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创新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有机结合。始于1999年的“阳光对话”活动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品牌,每学期都坚持举办,实现了教育者和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如今,这种对话机制已逐步发展成为阳光恳谈、阳光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学生有问题“随时随地”与校领导的对话。做好助学资困工作,助困扶志两手抓。从入学的“绿色通道”,到国家助学贷款、各级各类助学金、奖学金、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等等,建立起“奖、贷、减、免、补、勤”完善的助困体系,为贫困学生在校安心学习,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评选“自强之星”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实现了帮扶励志、输血造血相结合,对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荣获2011年“河北省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今年《中国青年报》头版以《“精神资助”让贫困生拥有神圣感》报道了该校创新科研助困有效方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