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兼程 新征途扬帆起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新中国首所电子类中专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建校60年,伴随着中国无线电工业——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学院五易其址,在校生由500人增加至12000人,专业数量由4个扩展到45个,共为行业培养了近6万名毕业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学院始终坚持行业办学的传统,秉承“服务全体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通过培养一届又一届的优秀人才,实践着职业教育的使命。

    一、艰苦建校,播撒新中国无线电工业的火种

    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急需大量的无线电技术人才。1953年,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应运而生,并于当年紧急征用南京市郊的一片荒地,在20天内就建起一批以草房为主的临时校舍,开始招生。

    学校初建,没有任何教学资源。教师们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从制定教学计划开始,自己制作教具、翻译苏联原版教材、订购教学仪器、集体备课……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风气由此生发。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学习上也勤奋刻苦,踏实肯干,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就参加了新建厂的设备安装工作,分配工作后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一些毕业生告诉我,他们刚参加工作,就接受建设新厂的任务。”老校长俞家琦在《教学杂忆》中这样回忆道,“他们自己也能吃苦,凭着一股干劲,往往能及时完成任务。工厂建起来了,他们也就担负起重要职务了。”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信才、陕西国营烽火无线电厂厂长王维国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截至“文革”前,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万余人,对新中国无线电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成为产业薪火的播撒人。这一期间,学校还参与筹建和援建北京、成都等多地的无线电工业学校,并帮助南京地区电子系统的工厂筹办业余中等技术学校。

    二、二次创业,紧跟电子工业成功突破困境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电子工业也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学校一时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办学上遇到瓶颈,最困难时一年的经费只有59万元,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遭受严峻考验。

    面对困境,教师们转变观念、主动出击,进入市场寻找出路。提到那段艰难的日子,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创建者金鸿老师感慨万千。“学生就业不好,老师们心里像压块大石头一样沉重。怎么办呢?只有走出学校,自己去趟出一条路来。”经过调研,学校发现大量印制电路板生产企业已从港台地区转移到广东,并出现向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的内地转移的趋势。学院立即将当时专业定位不明、就业很成问题的电子应用化学工艺专业进行调整,为印制电路板企业培养设计与生产人才。90年代初印制板企业大量进入长三角地区时,这个专业的首届学生刚好毕业,立刻被企业一抢而空。市场的检验,证明了专业转向的正确性,该专业后来更名为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并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一时期,表面组装技术、通信设备制造、无线电技术等一批专业也进行了开发和调整,都获得了成功。在此过程中,当时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积累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成长为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建设的骨干力量。

    以专业调整为突破口,学校打开了办学困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接连荣获“国家级重点中专校”和“首批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称号,为2002年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奠定了基础。

    三、升格建院,服务信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

    ……

    这是升格建院十年来,学院交出的办学成绩单!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学校从中职到高职的蜕变,没有成功案例可供移植。经过艰难的探索实践,学院完成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提升,走出了自己的办学之路。“学历教育、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三位一体”、“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互利共生”……提到这些高度浓缩的理念,南信人脑海中就会闪现出一些熟悉的镜头——

    镜头一:教学分院的AB面

    电子信息学院和“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微电子学院和“熊猫光电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和“南信软件园”、通信学院和“信雅达通信工程有限公司”、信息服务学院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新能源技术学院和“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南信院的每个教学分院都建立了至少一个这样的校企合作实体。分院身兼两职,既面向学生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也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或培训。学院“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了落实。

    如“熊猫光电学院”,是微电子分院与中电熊猫液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企业大学”。校企双方的人力和技术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协同运作,不仅为中电熊猫量身定制人才,也为平板显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已为企业输送了400余名订单培养毕业生,年承担的行业培训量也达到了500余人次。更重要的是,面对平板显示行业技术的飞速更新,专业把握了行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避免了人才培养的滞后。

    再如“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在省经信委支持下,由信息服务分院联合金蝶、用友等企业共同建立的。平台下设ERP体验中心、SAAS体验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物流信息化中心、商品摄影中心等业务模块,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员培训、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服务,同时也为学院信息服务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资源和真实的职场环境。目前平台已为100多家企业和省内13个市、50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服务,专业群也成为了“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省级重点专业群。

    教学分院与校企合作实体的组合,不但使专业建设获得了新的增长点,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更提高了学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

    镜头二:为学校代言的“南信之星”

    曹凤宇、冯常州、刘峰、孙梦野、肖瑞、臧首成、朱迪……这些南信人熟悉的毕业生,是大家心目中的“南信之星”。他们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拔得头筹,或毕业后短期内就成长为企业骨干,或自主创业获得百万风投,或出版小说成为校园作家……他们志趣不一,个性不同,但都在南信院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了现实的基础,用自己的成功为学校代言。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怎样为学生的成长带来增值?这是南信人始终在探索的问题。仅仅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显然不能说是“更好”,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才是学院奋斗的目标。

    “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的“新四块”课程设置与“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显隐结合、三全育人”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兴趣,分层训练”的创新教育体系,共同组成了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框架。

    在南信院,对技术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学生,可以自组团队,进入专业研究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学院每年100余项的资助项目,给了他们充足的选择空间。他们还可以报名进入电子信息特色创新班,这个班为电子制作达人们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应用项目研发是他们提升自己特长的舞台。而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学院所提供的教育也不仅限于课堂。丰富多样的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助力。特别是每年暑期的农村信息化推广活动,大量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们传授实用的信息技术,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在锻炼技术的同时,更增强了公益心和责任感。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生是最好的名片,南信人正全力以赴,用心打造着更多更亮的“南信之星”。

    镜头三:互利共生的企业伙伴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熊猫集团、西门子集团……谈到与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伙伴们,南信人总是如数家珍。赢得企业的支持,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通过深入持久的校企合作,培养更为适用的企业人,是高职院校共同的追求。从初期的订单式培养,到后来的协助企业技术推广,为企业培养潜在的客户,再到现在的与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企协同发展,南信院在校企间搭建起利益纽带,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为校企双方创值增值,使得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得到保障,目前已拥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0个、实训基地7个,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