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世奥赛”混迹校园内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邓海建

    因为一条《中国学子赢得金牌输掉素质》的新闻,此前鲜为外人所知的“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意外受到广泛关注。媒体在起底“世奥赛”的前世今生时发现,其虽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仅一词之差,但性质与操作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样一个所谓“国际血统”的权威大赛,处处充满耐人寻味的悬疑:号称“公益组织”,可是相关信息始终是“最高商业机密”,网站上的国外注册文件基本确定是几张漏洞百出的“虎皮”,打着国家部委直属机关与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的幌子,干着营利性的买卖。这样的“世奥赛”,逃不开三重追问。

    一者,众多家长与学校何以不知不觉?再精明的骗局,总会露出破绽。譬如相关部门的批文显示,这应该是一个“公益性”的比赛,但实际上,整个比赛充满了商业味道。总决赛要收费、出国比赛要收费、赛程竟然有大把时间参观国外景点。凡此种种,为何挡不住缴费者前赴后继?

    二者,主办单位何以坦然打着本不属于自己的大旗?“世奥赛”看起来让人放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国家部委直属机关与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的背景。然而,记者调查显示,不但相关部门“不甚了解”此项赛事,相关学术团体也表示与之毫无关联。

    三者,职能监管何以作壁上观?早在2010年,媒体就以《扑朔迷离的国际奥数身世之谜》为题质疑该比赛,但数年过去,“世奥赛”不仅没有折戟在制度监管上,反而越过越滋润,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那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又为何如此后知后觉?“世奥赛”的身份是怎么通过行政审批的,其牟利逻辑是怎么绕过市场监督的。这些疑问一一对应着公权的责任与作为。

    “世奥赛”玩得风生水起,乃至成为基础教育中的诡异风景,深究起来,无非两种情结使然:一是急功近利的“奥赛情结”,二是虚荣浮躁的“国际情结”。尽管北京规定从2014年起,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调整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对奥赛的偏好与权重仍大有差别。正因为奥赛魅力无限,各种山寨赛事才会有了攀龙附凤的心理。再加上中国还在奔往国际化的路上,学校的面子、教育政绩的面子,乃至少数家长的面子,恐怕也需要靠价值不菲的山寨赛事来涂脂抹粉。此时,如果权力稍有“分心”,骗术自然天花乱坠。

    “名、利、权”若不能及时转身或归位,赛事骗术就不会轻易剧终,对基础教育生态造成的危害更难以根除。眼下,揭开了一个“世奥赛”的画皮,仍待追问的是:还有多少“世奥赛”混迹在校园内外?对于广大学校、家长、学生来说,当山寨赛事暂时不能得到遏制时,能做的就是擦亮双眼,不要因一时的虚荣而被轻易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