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点与教学点融合,让夕阳更绚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只因我们有缘才走到今天……”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健康会友”睦邻点的老人们相聚在一起,欢快地唱起了老人们自创的歌曲《睦邻之歌》。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为让老年人在社区中能够幸福安度晚年,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谐社区的建设方法和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街道)——

睦邻点与教学点融合,让夕阳更绚烂

    ■本报记者 钟伟

    和全国许多社区一样,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万余人,占社区总人口的近三成,其中纯老家庭有2000多户、独居老人逾千名。对这些独居老人来说,虽然住房舒适、吃穿不愁,但“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现状让他们的生活十分孤独、寂寞,特别是当他们有了病痛的时候,更是孤独无助。

    为帮助老年人远离孤独,一项“客厅开放计划”在新华街道的17个社区悄然兴起,这一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独居老人把自家客厅变成社区老年人聚会的“睦邻点”。从2010年至今,新华街道已陆续建起38个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覆盖辖区内所有居民区,很多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和曾经的欢乐,也将老年人互帮互助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出来。

    与此同时,作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龙头,长宁区社区学院将终身学习服务由居委教学点向楼宇睦邻点延伸,发展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第四级”,发动老年人自愿组合,固定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睦邻点与教学点融合成为长宁区以学习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新举措,使原本沉闷的居住社区迸发了活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情趣,更是满足了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纯老家庭老人的精神需求。

    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党工委书记陈设立认为,虽然睦邻点与教学点融合的探索只是开展终身学习的一个缩影,但它俨然已经成为探索终身教育的新载体、探索社区教育服务的新途径、探索社区柔性化管理的新抓手。

    邻里和谐的温馨园

    和平居民区“健康会友”睦邻点82岁高龄的赵志华老人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子女又不在身边,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不便与不安,更是担心疾病发作时无人知晓。参加睦邻点后,赵志华老人与同楼的周永康、王月珍夫妇结成帮扶对子,并把自家钥匙交给了周永康夫妇。赵志华老人住院期间,周永康夫妇每天都会上门去为她家的花草浇水,检查水龙头和煤气安全。

    一次,赵志华老人突感身体不适,无奈之中只能拨打周永康老人的电话,接到电话后,睦邻点负责人顾榕榕老人和王月珍老人赶忙来到赵志华老人家里,陪她去医院挂号、吊水,忙碌了一下午,让赵志华老人深切地感受到睦邻点的温暖,她感慨地说:“参加睦邻点之后,自己的后顾之忧没有了,能够放心地享受老年人的开心生活了。”

    徐志芳老人八十大寿时,睦邻点的老伙伴们一起为他唱起生日歌,祝福他幸福健康;张老伯家的保姆生病了,请来睦邻点的老伙伴、长宁区中心医院退休的裴医生,手到病除,裴医生如今已成为睦邻点老人们的“家庭医生”;张老伯的爱人因健康原因行动不便,唯一的儿子在海外定居,过年时,睦邻点的老伙伴们结伴到他家相聚,陪他们一起贺新年……睦邻点让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一个个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大家庭。

    在这些温暖的大家庭中,源源不断地发生着一件件温馨、感人的故事。在这里,老人们寻找到了朋友,感觉到了温暖,改变了新型住宅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更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好处,大家都享受到别人帮助的甜蜜,也都在助人之中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在这里,不同职业的退休老人汇聚成一个大家庭,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资源大家共享,快乐在这里被放大,困难在这里被缩小,老人们共渡幸福晚年,其乐融融。

    精神慰藉的开心园

    退休教师周才珍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经常为大家读报讲时事、分析热点问题、传授防火防灾知识,有趣的是她还和大家讨论每年的高考中考语文试题;长宁区中心医院退休的裴医生不忘提醒老伙伴们注重保健,经常介绍养生保健知识和老年疾病预防知识,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把血压计带到睦邻点,为老伙伴们量量血压;擅长厨艺的杨老师为大家介绍几道拿手菜,还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第三代的教育方法;小提琴手张老师每次活动都会为大家演奏一曲,陶冶情操,丰富老伙伴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退休的老人在家呆得时间长了,经常会感到自己远离社会是没用的人,不免滋生出许多苦闷来。自从加入到睦邻点,不同职业的老人发挥各自所长,他们找到了精神家园,从帮助别人中收获快乐,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睦邻点还以谈心聊天或心理咨询、讲座等形式,为纯老家庭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提供情感寄托和心理疏导服务。陈家巷居民区有一位原本“足不出户”的失智老人,睦邻点的老人们多次上门鼓励这位失智老人“走出家门”,参加睦邻点活动。如今,这位老人已是睦邻点的常客,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左家宅居民区创建有心愉、心怡、心感、心悦4个睦邻点。其中“心怡”睦邻点的成员共有15人,最大的年龄92岁,最小的年龄65岁,平均年龄75岁。“心怡”睦邻点负责人魏丽玲也已年过古稀,虽然身患多种慢性病,但在她热情开朗、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动下,睦邻点每次活动都是笑声连连、快乐无比。

    “我们的活动理念是‘快乐空巢、美好生活’,我们确实深深地感受到‘空巢不寂寞,生活更美好’,每次活动之后,大家都在期盼下一次活动日的到来。”一个齐心协力共创邻里和谐的群体、一个快乐温馨没有围墙的大家庭,让“心怡”睦邻点的老人们时时沉浸在“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喜悦之中。

    文化品味的快乐园

    在开展居民自助、邻里互助、楼组相助、众人扶助等群众性服务活动的同时,为满足睦邻点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学院送课程、送师资、送服务上门,协助睦邻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社区学校的老师和居委会干部带着睦邻点的老人们,一起去静安区文化馆听上海传统手工艺专家高春明研究员的“老上海”旗袍讲座,了解旗袍的百年变迁,领略旗袍独有的神韵与魅力;一起去参观中国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老上海360行”、“弄堂里的老上海人”画展,亲身体验、领略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海派文化。睦邻点的老人对绘画感兴趣,社区学校就请来中国画院高级画师朱璞教授开设画作欣赏讲座,介绍现代西方画派主要代表毕加索的画法特点和风格特色,解答大家观赏毕加索画作时的一些疑问。

    “过去,我们虽然居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平时大家基本上是大门紧闭、不相往来。”番禺居民区“百姓家园”睦邻点学习团队由24人组成,其中独居3人、纯老家庭5户,平均年龄70岁左右。学习团队的老人们说:“如今,我们在精神上有慰藉、在生活上有乐趣、在学习上有目标。在这里,我们谈国事、说家事、叙往事、诉心事;在这里,我们谈饮食、话健康、添新知、增友谊。”

    2012年7月,在街道、社区学校、居民区的关心、帮助、指导下,番禺居民区的24位老人走出家门,建立了社区老年人互助睦邻点学习团队,每月集中活动两次、分散活动两次。在活动中,睦邻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发挥老人各自特长,将娱乐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打造了一个以文化学习为特点的睦邻点学习团队。团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到饮食文化、茶文化、影视文化、摄影文化、民族文化、海派文化等,此外还经常开设健康保健、养生课堂等讲座,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学时政等活动……“百姓家园”睦邻点被评为“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学习型团队”。

    “是的,我们身心康健春常在,我们理想的火焰仍在燃烧。融入社区、甘于奉献,促进和谐、以身示教,吟诗作画、歌舞弹唱,寄情山水、休闲逍遥。老年朋友们,我们其实并不老。”正如睦邻点老人自创诗歌中所说的那样,睦邻点让老人们重新融入社会、更加积极面对生活,“如同年轻人那样,朝气蓬勃迈进新时代”。

    观点聚焦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党工委书记曾新跃:

    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打造新型社区睦邻文化

    建设社区居民睦邻点的目的是营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社区氛围,进一步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打造新型的社区睦邻文化。在实践中,新华街道逐步形成了开门办学、自主教学的新方法。

    活动方式以人文关怀为主。每个睦邻点都凝聚了一批居民身边的老年人,既是熟人,又是邻居,在心理上、情感上的互信度比较高,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互助性比较强,日常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加融洽相处,便于沟通,生活上的相互帮助更加方便及时,便于接受,更加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就近、便利、休闲式的身体活动特征,满足了老年人精神和生活的多样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老年群体的人文精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