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学薪火相传 团结奉献务实争先
????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学生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
“黄海茫茫,夹谷苍苍,我们的学校风帆沧海沐朝阳。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同读同游同欢畅,快乐无央。砥砺海隅,品学优良,练习做事,有法有方,还有那执着的精神,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头脑,求知的欲望。去研究过去,实践现在,创造未来,使民族的大业益昌,让崇德尚学,山高水长。”
——赣中校歌
在亚欧大陆的东桥头堡,在孔子登临的夹谷山下,在徐福东渡的海州湾畔,闪耀着一颗璀璨的“黄海明珠”——赣榆。赣榆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秦代即建制为县,历史上数易其名,南北朝至金朝初期称怀仁县,1945年为纪念抗日名将符竹庭而更名为竹庭县,1950年恢复原名。赣榆人文荟萃,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北宋科学家沈括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抗战军人之魂”,被国人誉为“中国抗战名将第一人”、“抗战第一英雄”的张自忠将军在赣榆度过了整个童年。赣榆经济发达,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之一、国家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连续两届获得长三角超具投资价值县市“最具投资潜力奖”之一。赣榆也是江苏省教育名县,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县、省素质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赣榆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均有了新提升,星级高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色学校、优质幼儿园等优质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就是赣榆4所四星级高中的翘楚,她的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业绩显著。在将个人成才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高度融合的新征程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正成为赣中人的一种光荣、一种机遇,一种更加紧迫的使命!历经九十年的积淀与酝酿,成熟而富有魅力的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厚积薄发……
穿过历史的浩渺烟波,时光回溯到明末清初的康乾盛世,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在赣榆做教谕,少年吴敬梓也随父在赣榆读书、学习,与地方文人郊游探讨。14岁写下了“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由这首《观海诗》,我们可以窥见他在这里学习时的豪情壮志!吴霖起在赣榆期间,倾尽家产捐资助学,赣榆尚学之风由此日盛。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终于定格在1923年,在怀仁书院的旧址之上,赣榆历史上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赣榆“县立初级中学”由此诞生。
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赣中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文教师朱友瑟挥笔题写对联:“卧薪尝胆,以期扶大厦于将倾;枕戈达旦,准备灭倭奴而朝食。”师生积极组织抗日宣传队,到各地宣传,由学校教师创作的校歌,一时间,在大街小巷广泛传唱。现在赣中的校歌,就改编自那个炮火纷飞的岁月。一些进步学生参加了中共赣榆地下党组织的青年救国团,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学校改办为赣榆县立师范学校。1938年,学校又恢复初中办学,仍名赣榆县立初级中学。1943年,学校由旧县城迁至县城新址青口镇,改名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1年,因赣榆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地区,故学校改名为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1953年,速师停办,学校再次改名为赣榆县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易名为赣榆县中学,赣榆第一所完全中学诞生。1978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0年,学校首批通过省重点中学检查验收。2000年8月,学校初、高中分离,在县城北部易地建设新校,经省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02年4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国家示范高中;2004年3月被省教育部门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时光易逝,唯风骨永存。九十年风雨兼程走出辉煌之路,九十年励精图治铸就几度腾飞!无论从肇始于怀仁书院的县立初级中学,还是到拔地而起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无不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赣中人的汗水、心血与智慧。九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赣中师生,他们为民族的未来高扬梦想,奉献青春。在岁月的深处,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2013年10月26日,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将迎来她的九十华诞。九秩春秋,砥砺前行!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赣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办学特点鲜明的苏北名校。在对学生素质要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培养个性化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生命发展的沃土。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赣中人将个人成才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高度融合,在各自的岗位上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埋头实干,不事张扬,确保了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这或许正是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90华诞最好的献礼。
以德治校 健康发展
“崇德尚学”是赣中的校训。“崇德”,语出《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崇德”的“崇”是推崇的意思。“德”,是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校训把它列于首位,意在告诫师生彰明伦理,完善品德,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崇德”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它与《周易》的“厚德”和《大学》的“明德”异曲同工。“尚学”之“尚”有尊崇、注重的意思。“学”为学问、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尚学”意即崇尚学问和学习,尊重知识,追求真理。要求师生立志高远、喜爱和注重学习,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在科技时代如鱼得水,成功驾驭未来,实现人生远大目标,从而贡献社会,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崇德尚学”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化底蕴,植根于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的土壤,包含了做人与为学这两大主题,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赣中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办学宗旨。
“团结奉献,务实争先”的赣中精神是“崇德尚学”校训的行动诠释。由国家教育部门领导柳斌题写的赣中校训,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题写的赣中精神,不仅镌刻在赣中校史馆,也铭刻在所有赣中人的心上,流淌在代代赣中人的血脉之中,并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学校虽数易其名,易地新建,但这校训这赣中精神却引领着一代代赣中人去奋发,去拼搏,去努力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引领着学校事业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师德建设机制。学校按照建立与时代要求相协调、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需求,进一步树立依靠全体教师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管理观和发展观,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觉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从“以德治校”的层面上,着力构建良好的师德导向机制。
建立师德导向机制。师德建设导向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以形成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巩固和发展师德建设成果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确定师德导向目标。就是确定教师道德、人格、素质、能力、体魄等方面的修养标准,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引导教职工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和利益导向,坚持做到育人先育德。
弘扬科学管理观,规范师德建设制度。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把健全和落实学校管理、师德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切实规范和管理教师的从教行为。建立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评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量化目标责任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了学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之中,为全面加强师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加强制度化规范管理的同时,学校坚持制约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职工奖励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学校每年度都评选、表彰和奖励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教科研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新秀”“十大巾帼标兵”等,树立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榜样。极大激发了教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调动了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崇德尚学的校训,立德树人、以德治校的理念,激发了全校师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表现出热爱教育、服务师生、关心社会、为人分忧、扎实进取的精神品质。2011年,在赣榆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和“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赣榆高级中学有三位教师被评为道德模范,一位学生被评为美德少年。一所学校有师生四人同获“双十”表彰,在全县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青年体育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市劳动模范2人,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还有一大批县市优秀园丁、师德模范。这是学校长期以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生素质取得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