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院“家本课程”的校本化激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因工作原因,这些年我接触了不少校外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作为温州唯一一所被大学包围着的小学,我们的家长五成来自大学,他们的资源不用你去要,就已扑面而来。大学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及其主动投怀,教育的共建精神犹如沸腾的水泡,止不住地往上冒——生气腾腾。

    今年“六一”儿童节,温州商学院的家长请来了民间艺人给学生做“小糖人”,现场有说有做有看有尝,不同生肖的“糖人”在民间艺人的手上嘴上活灵活现,不论学生做得是否成功,但中华传统的民间手艺活儿已入童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家长当天送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木屋”,约有1.5米高,可挤进四五个小朋友,是拆卸组装型的,学生在拼搭中强化立体的空间概念和动手能力。这位家长是这个专业的导师,用自己的手艺给学生讲述“木趣”的故事。由于他的孩子叫“宜然”,我们给这座小木屋取名“宜然居”,这字里行间的故事将一直在学校流传。还有温州大学的家长协同领导一行送来了“蹦床”,体育课程又多了一种形态,课间生活又多了一处动态……

    这样的故事很多,充分说明:家长资源在学校的教育系统内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学校的课程力量在蔓长,学习的方式在不断迭代,我们的课程及其建设方略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

    带着这样的问题反观当下的课程,我认为,课程从国家层面延伸到地方、学校层面,改变的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建设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不断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才会得到最佳的发展。

    显然,课程的丰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学习已远远不止于学校,学习也不再只是单学科的行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及其线上线下立体型的学习通道,项目化学习、STEAM课程等多学科整合课程逐渐成为新学习的主流形态,于是我们的课程还要考虑融合的需要。要跳出“教育系统”思维,从学校与教育相关部门、基地领域跳出来,积极寻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更为广阔的资源,其中与我们最为紧密的“家长资源”当为课程经营的首选。

    资源是一种准课程,散落在那里就是珍珠,串起来就是项链。我们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需要家长帮助,家长的资源什么时候能支持教学,这需要学校主动去整理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学生在学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像图书馆借书一样“借人”——把家长请来传道、授业、解惑。

    如此一来,家长资源就变成了“家本课程”,从准课程转型为课程,这就是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激活。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课程是专业的心智,是经过缜密思考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物事。走到这个课程里才能发生学习,课程跑到我的学习系统里来就不是学习,这是非常落后的观点,某种角度看,后者更接近真实的学习、积极的学习。

    我们要澄清一种观念,课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需要之别。树立这样的观念有两点好处:一是课程的视野开阔,资源丰厚,课程建设者不会因畏难而不敢呈现自己的资源优势,让课程因不见光照而夭折,而是主动去整理自己的资源供学习取用;二是正确树立学习观,学习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资源为解决真实问题所用,也就是为学所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才会用心去开发“家本课程”,弥补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家本课程的建构与激活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统一认识:召开课程专题家长会,与家长聊学习,聊资源,聊课程。不是有了课程才有学习,而是有了学习才有课程;不是有了资源就是课程,而是有了为学习所用的资源才有了资源的课程意义。

    二是整理资源:先通过填写家长资源表收集信息,从三个方面填报,帮助家长厘清自身拥有的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首先是人与物,自身的人力优势是什么,自身手头有什么物件和场馆,先列入表格;其次是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有些是自己直接拥有的,有些是通过你的联系即可实现的,间接资源欢迎公益为主,当然也不杜绝可能区间内的经费产生;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从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加以分类整理,智体美强调学识与技能,这个群体以知识分子、民间艺人为主,德劳则不一定,朴实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是建立平台:家长资源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资源平台,建立分类菜单,实行线上点餐制,方可更为便捷地供给需要的学生或老师选用。平台要细化,最大限度地考虑学习者的需要,也要考虑家长的自主性。可以设计“家学”APP平台,分为就学服务(预约点单、现场助学、网上问答)、个人中心(我的预约、我的问学)等。为了激励家长朋友无私投入热情,可以设立签到福利、导学基分等,与家长的荣誉相连,共促学校发展。

    四是组织配套:一般而言,家长资源都是松散型分布,属散客一类,即使家长有热情投入学校教育、辅助学生成长,但如果没有一个校本机构和具体人员从中牵引,家长也就变成了散兵游勇。我们可以设立家学院,学校专设办公室,家长资源库的“老师”可以轮值到这办公,挂牌“候诊”,让“家学”在学校有个实体的家非常重要。对于学校层面,要设立课程部,专门负责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家本课程”必须有专人对接,如同“导医”职能,让导学发挥作用,避免学生进入网页成了无头苍蝇,也避免家长因忙碌而无暇顾及。学生层面设立项目组,融入大队部,建议单列,以此推动实绩发展。

    家长是学校发展最直接也是最为亲密的伙伴,现代家长也有条件与学生“对话”,只要有资源,加上校本化激活,家长资源就会成为“家本课程”,成为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股新生力量。你有这个需要吗?你的学生学习有这个需要吗?如果有,那么“家本课程”肯定会在学生的学习路上,尤其是项目化学习的路上光照你我。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