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察·李 群③课程一体化如何实现
课程一体化是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热点,许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关实践。作为一名从事课程研究的人员,我始终认为,在进行课程一体化建构前,学校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课程一体化的要求,课程一体化应该怎样理解,课程一体化有哪些实现方式? 课程一体化设计是伴随北京市课程计划修订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设计要求。这种课程设计的思想提出是针对当时北京市中小学课程门类越来越多,各门课程都相对独立,缺少关联,即便是同一领域的课程在不同学段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实。 课程一体化体现了新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要求,指向学校课程建设宏观层面的设计。但在实践层面,学校课程的一体化就不仅体现在学校课程整体设计方面,还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的中观层面即基于不同核心课程群的建构,以及学校课程建设的微观层即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 课程一体化建设强调学校课程的连续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是在实践层面对现有学制设计及学科知识安排存在的先天不足的补充与修正。其在实践中的基本表现形态包含:学段内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主要在一些课程建构能力强的学校之中;学段间的一体化设计,这种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一贯制学校的课程建设之中;跨学段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主要表现为不同学段间的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课堂内的一体化设计。 学段内的一体化课程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在北京市小学阶段的学校开展。这种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实现,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二是针对学校全部课程的一体化课程设计。学科内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依托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教材进行学科校本化改造;学校全部课程一体化设计,则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资源,将学校课程重新建构,是学校课程实现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方式。 学段间的课程一体化设计是随着教育公平化的推进,以优质资源或优质学校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的形式的出现而成为可能,这种办学的形式打破了以往不同学段相互分离的办学形式,为学生在一种同质教育文化背景下进行持续性学习创造了条件,这种学校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表现为学段贯通的课程整体设计,这种贯通式课程设计避免了学生的重复性学习,减少了学生在不同学段间学习转换的适应时间,为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 跨学段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不同学段间在课程设计中的向下或向上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在不同学段间学习内容交叉重复以及实现不同学段间学习适应的问题。 基于课堂的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方式,其最能体现教师对课程的改造和创生。在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有效落位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依托文化课堂建构在课程实施的微观层面开展了多学科或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了体现微观层面课程一体化的课堂建构。其主要实现方式为:关联性课程实施,这种课程的实施方式是以传统文化课程为纽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学科课程借助内容上的共通点进行关联,在课堂实现方式上还是不同领域或学科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一般采用联排课的形式;融合性课程实施方式,这类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以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内容作为主体,将学科课程的知识恰当地嵌入其中;嵌入式课程实施方式,这类课程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将文化的意蕴渗透其中;范例式课程实施方式,这种课程实施方式是以某一学科的文本内容作为另一个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范本来加以分析;体验性课程实施方式,这类课程是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劳动技术、美术创作等课程内容相结合。这些多角度融合性课堂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在实践层面、微观层面的课程一体化的设计思想,也是实现课程一体化的有效方式。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