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一名幼儿教师眼中的爱与被爱
[个人简介] 刘爽,从教20年,现任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第一幼儿园保教主任。先后获得“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等40项荣誉;15项论文获市区级奖项,参与编写专著6本;公开发表文章多篇。
2013年是刘爽从事学前教育的第20个年头。从18岁到38岁,人的一生青春美好的20年,她大半用在了自己带过的孩子们身上。日前,在北京朝阳区教育部门为刘爽举行的教学实践研讨会上,她说,“我要感谢我带过的每一位孩子,是你们的天真与美好,让我坚守爱的理想,始终保有一份纯粹的幼教情怀。”
从爱孩子到会爱孩子
1993年,刘爽从北京幼师毕业,分配到朝阳区群星幼儿园。原定的岗位是担任一名小班教师,协助经验丰富的班长开展工作。然而,开学时,园长临时通知,因师资紧张,两个小班要合并,由她担任班长,和3位保育员合作。刚出校门的她,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18岁的幼儿园带班老师。
18岁的女孩能带好孩子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刘爽硬是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受了这个挑战。这个被爸妈百般照顾的女孩开始努力照顾孩子的一日作息,从吃饭到睡觉,从盥洗到入厕。
刘爽说,“当时我感到最大的困难不是照顾幼儿的琐碎、脏累,而是能不能在关键点上给予适宜幼儿发展需要的照顾。”
一个偶然的小事情给了她启示。一次,刘爽带着孩子们在操场玩小兔拔萝卜的游戏,跳到一半她看到一名幼儿并没有双脚行进跳,而是踮着脚尖在原地转圈。当时,缺乏经验的她以为孩子是跳不动,刚想走过去拉着他一起跳,保育员老师却抢先一步拉起孩子跑向了教室,边跑还边说:“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厕所了!”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幼儿的表现是在告诉老师他想入厕。
事情虽小,但却让刘爽陷入了深刻反思。她说,“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做任何事都应找规律,即便是像入厕这样的生活琐事,幼儿的表现也有规律可循;幼儿教师的爱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是饱含专业理性和智慧的大爱。”
有了在这件事情上的领悟,刘爽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她说,“那段时间,我苦练基本功,终于闯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关’”。
首先是师德关。刘爽说,“我意识到,爱孩子不在于孩子是否漂亮、可爱,是否合我心意,而只是因为他是孩子。只有摒弃爱孩子的一切条件,我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
第二关是班级常规关。她说,“真正对幼儿发展有效的常规,必然是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因此,我反思班级常规中只考虑方便教师管理、而无视幼儿需要的部分,及时调整,努力将常规到位与幼儿自主发展相联系。”
第三关,家长工作关。她说,“家长对年轻教师容易产生不信任感。为消除家长的不信任,我首先要求自己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使自己在与家长交谈时做到有理有据,可以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
从“会爱”到“慧爱”
在成为一名教师最初的几年中,刘爽认为,传授知识是幼儿园教学的全部。在早期的教学活动中,她会不厌其烦地给幼儿讲解;不辞辛苦地为幼儿制作范例;手把手教幼儿各种艺术技能……然而,那段时间,她时常会因为孩子们说不出标准答案而大发雷霆,也会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作品而火冒三丈。这种师生之间非良性的互动一度让她不知所措。
刘爽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我就有幸参与了教育科研。在研究中,我不仅积累了理论知识、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我习得了较为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研方法。”
她开始接触幼儿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在研究中学着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在专家的带领下,她和伙伴们挖掘已有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设计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
刘爽说,“当我把活动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变成以幼儿的‘学’为中心,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想法层出不穷,而我的儿童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她不再为幼儿不能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懊恼,不再急于思考该告诉幼儿哪些知识,而是思考这些知识可不可以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去发现和学习。
紧接着,刘爽又参与了幼儿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研究,在姚兵岳老师的指导下,她越来越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让她的教育理念产生飞越的契机同样来自一个典型的事例。在幼儿园的剪纸活动中,姚老师对她提出一个要求:不许示范;不许传授技能,但每次活动还要使幼儿有发展。
刘爽说,“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剪纸就是一种技能,不教幼儿怎会有发展?虽然有疑虑,但我还是尝试着实现老师的要求”。
在第一次剪纸教学活动,刘爽尝试让孩子们从观察入手学习剪纸。这节课的内容是《剪小草》,她首先带着幼儿对真实的小草进行了观察,幼儿说:“小草细细尖尖的像针,小草有的是弯弯的,有的是直的、小草是一簇一簇的……”
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开始了第一次脱稿剪纸。看着幼儿剪出的一堆堆碎纸条,刘爽的疑惑在增加:难道这就是幼儿的发展吗?我要不要说点什么?就在她犹豫的时候,姚老师走到她旁边轻声说:“你觉得幼儿现在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要突破的问题又是什么?”一句话点醒了她,刘爽走到幼儿中间说:“大家的小草一根一根的真是又细又尖,谁能剪出小草一簇一簇的样子呢?”接下来,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一簇簇锯齿形的小草、直线形的小草出现在了刘爽的面前,就连一根根的小草也被幼儿用粘贴的方法变成了一簇簇的草。
刘爽说,“幼儿的表现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也让我对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何看待和评价幼儿活动中的发展?刘爽意识到,活动中,那些用锯齿纹、直线剪出小草的幼儿是一种技能上的发展,而那些没有剪出完整小草的幼儿,通过想办法将纸条粘贴在一起,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发展,这两种发展都是源于幼儿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
如何看待教师的作用?虽然活动中老师并没有向幼儿传授剪纸的技能,而是观察幼儿的行为及作品,从中及时地捕捉到问题,然后将问题抛给幼儿。刘爽意识到,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用问题引领幼儿自主探究,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带着这些发现,刘爽开始对幼儿脱稿剪纸活动的研究。从幼儿的行为、作品以及语言交流中去寻找问题,并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幼儿形成假设,并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一次大班幼儿探究解决剪人物的活动时,一名幼儿运用了对称剪的方法最先剪出了人物造型,于是他们将方法图绘制出来,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便产生了新的问题:此种方法适合剪对称动作的人,但是人在做动作时往往是不对称的。根据新问题幼儿提出了使用单独纹样剪的假设。当幼儿再将方法图画出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在动的时候,有的部位是不对称的,有的地方则是对称的。”于是孩子们又提出了新的假设和解决办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剪出不同的人物造型。
2004年,项目教学创始人之一的加拿大查德博士来幼儿园交流,在观摩了剪纸教学活动后,对中国幼儿教师的剪纸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你们的剪纸活动既解决了传统教学只重技能传授,忽视幼儿自主学习的问题,也解决了西方强调幼儿自由创造,而缺少必要技能的问题。”
放手让孩子自主发展
“没有幼儿做不到,只有教师想不到。”刘爽说,“这是我的一位同事说过的一句话,我对此深有同感”。
谈起自己教育理念的不断进化,刘爽总愿意用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来说明。谈起自己放手让孩子自主发展的理念,刘爽举了一个让她至今难忘的孩子为例。
这名叫张林阳的小朋友,每次剪纸活动都十分投入,但最后的作品却只是一堆碎纸条。林阳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毛毛虫”。这样的“毛毛虫”一剪就是两个多月,有好几次刘爽都想教他剪一些其他的作品,可每每产生这样的念头,她马上又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
于是,她耐心地“等待”,细心地寻找林阳发展变化的蛛丝马迹。她发现,每次剪纸活动中,林阳都很认真、努力,学习态度很积极。在肯定他的“毛毛虫”的同时,刘爽开始尝试给他一些建议,比如“毛毛虫的眼睛在哪里”、“毛毛虫爬的时候身体是什么样的?”“毛毛虫生活在哪里”。围绕着“毛毛虫”,林阳建构着自己的剪纸经验。
直到有一天,林阳突然举着自己剪出的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出现在刘爽的眼前。刘爽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从毛毛虫怎么一下子就剪出了人物?反思他的变化,让我体会到每个幼儿学习的方式、速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一定要相信幼儿、关注幼儿、等待幼儿。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因人施教,适时点拨,耐心等待每个幼儿的发展。那么,我们等到的将是幼儿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惊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