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首届“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 康丽) 6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主办,北京新开明书社、德国FCDB中德教育合作承办的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办。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所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沃尔夫冈·蒂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孙进,德国德雷斯顿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王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中国区总代表鲁玉峰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幼儿园园长、教师、媒体和出版机构的12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蒂策提出了德中幼教事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并对早期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系统化提升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答。作为《德国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简称“德标”)主编,蒂策还对德标中的教育理念、幼教工作所划分的20个质量领域以及幼儿园教师自我评价量表和质量建设方法进行了说明,他用鲜活的幼儿教师工作案例阐释教师不同水平的教育质量行为。“把政府指导纲要贯彻到幼儿教育工作当中,还需要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际效果。”蒂策表示。 孙进则从家长的角度介绍了德国幼儿园的入园适应机制。在他看来,入园时期处于幼儿重要的人生过渡阶段,也是德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对柏林入园适应模式和慕尼黑入园适应模式中的幼儿适应阶段进行了比较和探讨,总结出入园适应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相互认识阶段、获得安全感阶段、建立信任阶段及最后的总结阶段。“科学的入园适应可以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家长、孩子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相互了解,也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家园合作。”孙进表示。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针对儿童早期精细动作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全面讨论,从而引出“心灵手巧”还是“手巧心灵”的教学思考。张兴利认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是螺旋式的,应该以“敏感性原则”为前提,保护以及提供幼儿的成长契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鲁玉峰说,此次关于幼儿教育质量的交流能让中德两国幼教领域的“工匠精神”碰撞出更多火花,为幼儿教师提供更科学的理念,帮助一线幼儿教师掌握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在未来能够真正做到“利器在手,质量无忧”。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