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海洋科技梦远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启彬

    近日,在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举行的“东大科技园——紫金创投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申请终审答辩会上,有一支名为“海善达”的创业团队让评委眼前一亮,他们凭借身上所折射的海洋科技创业梦想打动了评委,最终将获得最高总额50万元的资助,而这笔基金将帮助退博创业的冯宏星载着海洋科技梦扬帆起航。

    梦想火花照亮创业路

    与许多东南大学的研究生一样,2008年入学的冯宏星深受东南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熏陶而执着于科研创新追求,而他所在的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信息学科平台为他挑战高难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3月,他顺利进入提前攻读博士的阶段。然而,与同学卓维平的一次对话改变了他,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走上了研发通信导航设备的路。

    “为什么目前国内商船上用的通信导航设备绝大多数都是从日本、韩国或欧洲进口的?为什么这类设备的国产化率这么低?”当卓维平把海员亲戚给他的难题抛给冯宏星时,冯宏星一脸惊诧。通过卓维平得知,尽管目前国内的通信技术已比肩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船舶通信上并没有像样的国产设备。根据卓维平对福建省、浙江省船舶通导行业的调研结果,由于船舶通导行业非常专业,做通信、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士很少触及,而船舶通导企业的研发能力又有限,这导致了国内船舶的通导设备绝大多数只能依赖高价进口。

    冯宏星与卓维平立下宏愿:依托东南大学信息通信专业的优势在船舶通导行业打开缺口,力争让自己研制的设备占领市场。于是,冯宏星很快召集并组建起一个创业团队,他们大都是东南大学的研究生,也有南京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他们的研发涵盖了通信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显控、基带、射频、天线等方面。

    大海上的艰难起航

    他们把第一款产品锁定在短波气象传真机上。在茫茫大海上,海上商船和远洋渔船主要依靠气象传真机借助短波接收气象图,以确保海上航行安全。目前气象传真机国内并没有自主品牌产品,主要由日本和韩国生产,还得使用日本生产的热敏打印机打印图像后才能看到气象图,韩国的设备尽管采用了机箱加外接显示器的方式,但抗干扰性并不及日本设备。

    短波气象传真机由于严重的短波干扰,技术实现难度非常大。冯宏星带领的海善达团队尽管很快确定了产品功能、系统方案、系统实现技术路线,短波信号采集系统也研制成功,但严重的短波干扰成为拦路虎。整整5个月,他们没有接收到一幅气象图。

    一直到2011年8月,冯宏星才接收到第一幅气象图,之后,他们陆续获得20多幅气象图,信号波形完整表达了短波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南京周边的短波干扰环境等信息。针对测试结果,团队对射频、基带做出了全方位的调整,第一台国产气象传真机产品宣告问世。 

    在收到海善达寄出的教学用气象传真机后,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庞福文教授表示:“气象传真机的实现难度很高,40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国产化。海善达气象传真机产品解决了短波频段接收机的技术难点,性能达到了日本同类设备的水平,操作却方便了许多,深受学员的喜爱。”

    相对于日本和韩国设备,他们的产品既采用了液晶显示和类似ATM机系统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便于操作,又具备了与日本设备相同的抗干扰性能,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克服困难迎来曙光

    卓维平承担起客户需求分析的角色,他一直尝试与市场接触,寻求销售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厂商合作。从2011年8月开始,卓维平利用实习机会到船厂实习一年,对航海通讯设备的作用、船员的依赖程度、船员的使用习惯及期待的产品功能做了详细的调研。

    在气象传真机产品测试版本推出之后,卓维平开始通过海事展与经销商进行接触。他第一次带着成熟产品参展就引起厦门碧驰公司的兴趣,这些产品被分别装在了沿海商船、远洋渔船上进行长期测试。来接洽的公司越来越多,其中海兰信公司将设备装在了远洋商船上并为设备提供了全方位的测试反馈。

    冯宏星他们很快就接到福建龙强公司在测试后的300台订单。“在测试的这段时间里,船员反映这款气象传真机操作方便,接收图像清晰,船东预先下了很多单子,很好卖,希望他们快些交货。”龙强公司的杨经理对产品测试结果很满意。

    然而龙强公司的订单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极高,除了在下订单前特地派遣了两名技术人员到南京考查了公司的代工贴片厂、代工组装车间、模具加工厂外,还要求对出厂的每一个设备做疲劳试验和高低温震荡测试,符合条件的才允许出厂。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因为订单须在新面板模具做好之后才打第一笔款,但公司并无财力执行开模和量产工作,后期检测工作还要添置一批仪器来执行。开模费用、器件费用、仪器开销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

    研发困难、推广不力、资金匮乏、量产渠道限制,冯宏星几乎经历了所有学生创业者都要面临的艰难。首先为他们伸出援手的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他们的帮助下,团队顺利搬进了科技园50平米的免费场地。2012年,冯宏星团队注册了“南京海善达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随科技园搬到了条件更好的栖霞园区,因为这里有利于导航设备的测试。

    在气象传真机研发之后,冯宏星带领团队已经开发出全密封具有无线充电网位仪,第三款数字渔业对讲机产品也不久将问世。(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宣传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