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大学生就业创业交流大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CFP供图
■王志武
目前,一些高校在招生中呈现出“三重三轻”的特点:即在招生目标方面重计划、轻市场,招生目标主要是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对本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则无睱顾及;在招生对象方面重分数、轻特长,对考生,只要其考试分数高,达到本校录取分数线就录取,也不管考生是否符合本校培养目标、是否真正适应本校学习环境;在招生操作方面重“进口”、轻“出口”,只管招进学生,而对其将来就业指导则重视不够。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待业问题突出、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影响青年一代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因此,我国高校招生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探索方式,建立健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建立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
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指的是在高校招生就业领域,改变社会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原有的各自为阵的分裂的状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在关联性,进行联合与协作,通过“市场需求”和“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就业竞争,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高校的多方共赢。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建立社会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系,以招生促培养、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缩小社会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差距。
我国最早探索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是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起,北京工业大学及部分院校开始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定岗定编”联动机制,就业工作同人才培养质量一样,逐渐成为衡量学院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其后,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也都先后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2010年内蒙古治区所有普通高校建立起就业与招生联动机制,即从2010年起,对连续三年低于全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学校总体招生规模;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暂停该类专业审批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对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下一年度招生计划不高于上年度实际就业人数;对就业率低于40%的专业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适当压缩招生规模;对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将就业情况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深入落实就业率与高校发展工作挂钩的制度,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作为调整高校布局、制定发展规划、设置学科专业、确定招生规模等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已为大多数高校所接受。
强化招生与需求双向互动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招生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作用。首先,高校要增强主体意识,力争把本校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积极争取政府对教学资源加大配置力度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产业的合作,保持高校在竞争教育资源中的优势地位。其次,引导院系与院系、专业与专业之间开展竞争。高校要实施按大类招生,第一年学生不确定院系和专业,而是以一级学科为单元实行按类培养。一年后学生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状况、个人兴趣爱好、专业办学条件和就业前景,自主选择专业学习。高校要规定每个专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如有10人及以上学生)才能开办,少于一定规模的专业将停招或隔年招生。这就可使各学院和各专业面临竞争压力,甚至生存压力,促进专业建设的投入、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学科发展,提升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其次,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竞争。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全面实施学分制。实行学分制实质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提供了依据。
引入用人单位参与机制
引入用人单位参与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无缝对接。高校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邀请用人单位或企业全方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设置专业的方向和模块,拟订每个方向和模块的培养人数和招生规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资金和设备,在校内或企业内共同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根据麦可思《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调查统计,201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高校依托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吸纳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选题尽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入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机制,使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能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引入双向信息反馈机制
引入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协调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环节。高校引入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双向信息反馈机制,推进人才劳务网络市场进校园工作,建立健全供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社会各界资源共享、规范运作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高校应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系统”、“高校毕业生工资市场价格信息反馈系统”和“企业用人需求信息反馈系统”,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协调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各部门的工作,全面展开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不只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任务,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早作准备。例如,部分高校教务部门把“就业指导课”按一定的学分以公共课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从新生进校后即进行成才教育,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就业部门把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化、就业指导师资专家化、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市场化,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