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行知的“生活”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周洪宇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虽然是上个世纪初叶提出的,但在今天,仍处于领先水平,仍然是今天教育的指导。如果我们真的想扭转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唯一的出路就是冲破分数至上的藩篱,深刻领会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真谛,让教育与生活同行。

    ■李仁甫

    我最近读到的中国陶行知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先生的选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编写体例让人耳目一新。该书大胆突破传统观念,创新出一种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维一体”的框架体系,按照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编写,便于教师系统地汲取、把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快速开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世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无限的魅力,给人以永恒的启示。从陶行知的文字里,几乎找不出那种注文繁密、格式纯粹的学术论文,而只是看到这样的篇什:长短不一,或泼墨如雨有万言之多,或惜墨如金有百字之少;文体很杂,有报刊文章、现场演讲、日常通信,也有带韵的诗歌、抒情的散文;材料鲜活,多半是大胆的想法、现身的说法和具体的做法,很少往故纸堆里钻,几乎也不拾取自己老师杜威的牙慧;语言朴实,有严密的推理但很少拿名词术语显示高深莫测,通俗地打比方有之,大俗的顺口溜亦有之。这些篇什,倘使放到现在,是很难发表的,它们似乎就是笔记本上的发言提纲、挂在墙上的教育计划、置于案头的工作总结,等等。陶行知先生正是用这种大雅若俗的语言,明白晓畅地表述了生活教育所具有的根本意义、价值和作用。

    因为陶行知非常注重“生活教育”,所以他的眼光总是往生活的根基上看,然后让自己的文字一如生活本身——顺生活之需要而自然挥洒,便有篇幅之短长;随生活之场合而开口动笔,便有文体之多变;依生活之脉络而观察、思考,便有材料之活水;据生活之俗尚而演说、作文,便有语言之本色。一言以蔽之,陶行知的所有文字,都来自生活,都是为他的“生活教育”服务的。

    读经典,人们最爱说“常读常新”。那么,这本书究竟“新”在哪里呢?作为一种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虽然是上个世纪叶提出来的,但在今天,仍处于思想领先的水平,仍然是今天教育的指导。如今应试主义愈演愈烈,如果我们真想扭转这种不良倾向,唯一的出路就是冲破分数至上的藩篱,让教育与生活同行。事实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把“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提了出来,但愿我们在努力“面向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如果“生活”是一个母概念,那么在陶行知的文章里还有一系列子概念,比如经验、行动、时间、社会、大众、民主等,它们既是由“生活”概念衍射、生发出来的,同时又众星拱月般地揭示出“生活”的精义。比如“经验”一词,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逻辑起点。他说:“我们个人受到周围的影响,常常有变化,或是变好,或是变坏。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已把“经验”纳入了课程体系之中,倡导经验性课程,这是喜人的景象,然而我们似乎还停留在纸上谈“经验”的水平。如果不在生活中谈“经验”,不让教育与生活接轨,那么实施经验性课程只会成为漂亮的口号。

    又比如“行动”一词从另一维度定义了“生活教育”。陶行知早年提倡“教学合一”,几年之后他把这一提法又调整为“教学做合一”,而且把“做”放在突出的位置。他在阐述“追求真理”时生动地说:“为教育教育,不许行动的教育,乃是加重国难的教育,而不是解决国难的教育。”他还以比喻的形式,强调“行动”的首要意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从现实来看,当代中国教育有多少机会真正地走向“生活”呢?课本知识、课堂知识、反复练习知识,有没有跟“行动”相结合呢?我们的校园有自身沸腾的生活吗?是不是“静止”太多了,而“行动”太少了?我们的课堂,除了教与学,有多少环节是在“做”中教、“做”中学的呢?当然,如今在新一波的新课程改革中,活动性课程已经写进了“标准”之中。课程的“活动性”,无疑就包含在陶行知所强调的“行动”之中。但愿陶行知的理想在今天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陶行知使用的子概念如此丰富多彩,它们又反复演绎着他那博大精深的“生活”思想。可以说,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两个字——“生活”;近40万字,本质上只有一个词语——“生活”;148篇文章,实际上只做了一篇大文章——“生活”。真的应该感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这个好读本,是它让我们走进了陶行知的“生活”世界。(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