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教育传统 培养通博致用英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汽车专业学生在全国职院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获综合一等奖 两湖总师范学堂旧址

    今年,全国又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拦路虎。但是,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却是另一番景象,该院今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7%,部分专业,2014年的毕业生已被企业抢先签约,个别专业,新生刚入学就已被企业预订。

    2013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学信网对学校的综合满意度调查中,该校学生综合满意度名列全国高校50强,成为湖北仅有的上榜高职院校。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什么这所不知名的职业学院有如此高的就业率?这所学院又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且留得住用得好的优秀人才?

    育通博致用之才 尽拳拳爱国之心

    与许多职业院校不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该院前身是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师范院校之一。

    创建伊始,张之洞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精神,提出“非博不通,非专不精”的办学理念。认为中国的经学、史学、小学等都有学问,应该“无所不通”,但西方的分科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二三门“专门精求”,“期必有成”。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修为求实 通博致用”之才。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两湖总师范学堂竭尽全力培养忠正爱国,锐意进取的育人之师,为普及师范教育奠定基础。近代史上许多革命导师、学界名人和爱国志士,如:黄兴、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陈荫林、李四光、闻一多、熊国藻、饶汉秘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战斗过。

    学校风雨百年,数易其名。1913年,学校恢复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又改为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抗日期间,学校师生积极抗日救亡,历经艰辛,爬山涉水,远迁鄂西山区,1946年7月,再由恩施迁回武昌,改称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2月由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单独建校,改称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1971年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1992年由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试办小教大专班。2004年10月与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挂靠江汉大学,更名为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为适应社会转型,2007年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0年,与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合并,成为新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漫长的历史沿革,学校始终站在振兴民族教育的前沿,其办学精神享誉海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辐射力。两湖总师范学堂虽历史短暂,但其培养通博致用人才的理念传承至今;省师女师办学独特,政治空气活跃,成为湖北地区培养革命火种的摇篮;实验师范以认真办学,德育领先,为全省之示范性中师,亦位列全国八所重点师范之一;武汉二师继往开来,上下一心,以一流师范之特色而享誉全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兼收并蓄,为国家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和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晏章万校友感慨地说:“我国师范教育在这百年中逐步走向成熟。执近代湘鄂两省师范教育之两湖总师范学堂,自建校以来‘紧跟时代、艰苦创业、严谨治学、通博致用’的爱国兴校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百年名校之风范一脉相承,是全校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影响了湘鄂两省的高等教育发展。”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还是解放后的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都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和优秀的教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为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和高端研究性人才,共计毕业生5万余人,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武汉二师和武汉幼师的毕业生,不少区、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毕业于此校。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晏章万教授、校长王庆生教授、武汉大学江伙生教授等一批博导、教授均为该校校友。

    新世纪,新百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人没有躺在百年辉煌历史中沾沾自喜,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顺应城市现代化、新兴工业化的要求。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学校领导提出了要以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为契机,面向城市社区,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培养应用型、综合性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谈起学校的发展,党委书记张元树深有感触地说:“先贤们创造的百年辉煌不能在我们手中暗淡,百年老校的传统不能在我们手中消失,我们要扎根于‘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根基之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第二个百年,让百年老校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转型跨越谋发展 创新求变始复兴

    尽管有百年的辉煌历史,但提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即便是一个老武汉人,也会觉得很陌生,因为作为一所职业教育的高校,它还是一名新兵。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还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示范中等师范学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就业和招生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两大瓶颈。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转型。2007年,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学校果断地将转型的目光投向职业教育,由师范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

    但是,一所师范大专要转向职业教育,路在何方?校长涂文学说,由师范教育转为城市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孤立于时代发展趋势、孤立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将立足点放在服务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突破口是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

    学校办学思路的转变,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文明素养都有高起点。办高职教育并非只是培养技术工匠,而是培养懂技术、有健全的人格、有发展潜力的人。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训练岗位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再其次是培养岗位技术专家,并塑造少数在某领域、某行业有创造和创新的行业技术大师。从此,“匠、家、师”成了该校对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学校不断深入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让“匠、家、师”的职业理想深入学生心里,在他们心中扎下深深的根,让每一个学生坚定信心和理想,真正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让有潜力的学生在将来能够自觉继续深造,以至成为岗位技术专家、行业领域大师。这样一来,学生的成才周期明显缩短,并不断获得社会认可。

    毕业生肖作昊,因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毕业后被中冶建工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选中。他从最基层的质量员、施工员、资料员、技术员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经过4年努力,现已成为公司可独立负责项目运作的项目经理、土建技术负责人。

    毕业生陈孝飞,因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表现突出,被武汉安吉拉教育投资集团选中,一年内升职为安吉拉教育投资集团武汉区域主任、保利心语“安吉拉国际幼儿园”副园长。他申请与母校学前教育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学校与幼儿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互利,给学弟学妹们提供见习、实习的锻炼平台。

    如今,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一毕业就能站好岗位,不仅在高职同类竞争中出类拔萃,而且有能力与名校生一争长短,跻身实力雄厚的用人单位。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针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长涂文学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有技能,但仅仅有技能还不够,同时还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概括来说就是培养自立、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人。”

    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了,那么学校如何实施呢?概括起来,就是摒除单一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探索高技能教育、养成教育、通识教育三种教育并举的立体教育模式,培养有技能、懂文明、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以高技能教育为主线培养自立的人

    专业技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赖以自立的基本技能,它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础,是教育公平的具体化,是人的生存权利实现的具体途径。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长向健极说:我们认为,开展高技能教育,从学习类型上来分,有两种:一是知识获取,二是经验习得。前者注重知识储备,创新来自于研究;后者注重实践,技能来自于体会和顿悟。因此,知识学习和技能获得无高低贵贱之分,二者的不同缘于人自身固有的心理结构和后天的经验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可塑之才,而不以高考分数来区别对待。把学校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百年传统应用于职业教育,便有了人人成才的学生观。基于这样的学生观便找到了实施专业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