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培养模式 增强育才效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代制造业技术实训中心数控实训现场

    电气控制技术实训现场

    柔性自动化制造实训现场

    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技工院校,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近万人,年社会化技能培训和各类考试服务5万余人,设有4个系,开设18个专业。为适应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建设学校,以“建国家示范学校,创一流技师学院”为目标,围绕培养高素质现代化技能人才的任务,精心构造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努力创建一体化教师为骨干的名师团队,积极促进品牌专业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辐射作用,使学院的整体人才培养效能提升到新的层次。近几年学院培养的学生中,90%以上为高级工、技师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学院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一直保持99%以上的当年高就业率,9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86%的毕业生从事技术岗位。

    建设优质培养环境,构筑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现代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才,离不开与现代企业同步的现代化的培养环境。近年来,学院努力追求一流的培养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打造了四大公共实训中心和100多个实训室,力求实现设备技术先进,与现代企业生产设备同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一流的技能学习,掌握前沿技术,熟悉现代生产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上,学院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做好技能人才的素养能力培养。

    具体做法上,主要落实了“三个建设”。一是建设与实际生产相一致的仿真实训环境。在建设实训场地时,我们参考吸收先进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环境,努力保持实训现场管理模式与企业一致,实训场景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二是建设好具有“三个同步”的硬件装备。设备配置力争实现与现代企业同步、与四新技术同步、与职业培训大环境同步,力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三是建设融合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引企进校,引入高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让学生感染和吸收企业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派学生进入企业阶段性实习,深入企业现场,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及对员工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开放式办学是技工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学院全力推进与企业的全方位人才培养合作,与8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核心层合作企业25家,校企共建20个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院投入设备价值达1700万元,接受教师入企研修近1000人次,参与编写教材10余册,开设四新技术讲座70多次。

    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载体可以概括为“8·25·100”。“8”即“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核心层合作企业、企业教学咨询官,教师进企业研修、校企共订教学计划、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专家教学督导制、企业专家导师制”这8项校企合作基本制度;“25”学校即与有实质性项目合作的25家企业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100”即一支以企业实践专家为骨干的百名教学咨询官队伍。

    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育人效能,除了巩固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基本培养模式外,学院创新建立了“项目培养、攻关培养、互联培养、大师培养”等培养模式。先后聘请了王金山、蒋雪英、胡国强等一批国家技能大师为学院的专家级导师,几位大师亲自带教,助推了技能人才快速成长,也促进了学院师资队伍业务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

    建立师资培养机制,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区域名师团队已初步成形,现有教职工312人,专业教师185人,“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91%,高级职称教师、高级工以上等级的教师达45%,教授级正高级职称教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9名,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5名,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5名。

    学院建设以“一体化”教师为骨干的区域名师团队的主要做法是“四抓”,即抓理念、抓制度、抓氛围、抓课题。抓理念重在使全体教师树立起“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等教学思想,促进教师践行启发式、探究式、行动导向法、项目法、工作导向法、典型任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抓制度重在以制度保障师资发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动态评选表彰制度、创新项目评选制度、教师发展规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和培养管理办法等。抓氛围重在通过制度的落实,形成“新教师入门有人带、骨干教师成长有人推,品牌教师发展有人追”氛围。抓课题重在加强课题立项研究和师资高层次研修力度,近3年共完成市、省、部级研究课题21项,开发各类校本教材68本。 

    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打造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品牌

    专业建设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重要载体。近5年来,学院紧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拓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先后开发苏州传统工艺技术传承、轨道交通与运营、精密测量技术、融合通讯技术等12个新专业。建成了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6个省重点专业和3个省示范专业,打造了数控加工技术、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服务与旅游等7个市精品专业,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传统工艺技术传承列为重点建设特色项目。

    学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是“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新专业开发制度》、《品牌专业建设制度》等,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强化专家指导。学院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咨询,与专家共同开发教材等方式,强化专家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三是强化动态调整。即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开发和更新。四是强化精品引领。学院以江苏省、苏州市精品专业建设精神为指导,制定了《精品专业建设规划》,对专业平台、师资力量、教学硬件等进行重点提升。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技能人才双核素质培养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是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学院紧密结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实施了系列一体化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改革。

    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一是试点引领,在重点专业率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学院于2010年被人社部门确定为全国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以人社部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方案》为指导,学院完成了学习任务方案设计和一体化教材编写,并落实教学。该专业试点成功后,先后在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6个专业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推广。二是建设一体化教学设施,为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学院部分实训室突出企业生产过程模式和项目模式布局。三是加快培养一体化教师。通过聘请专家开设一体化教学讲座,送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等方式,促进骨干专业教师树立一体化教学理念,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四是出台一体化课程认定标准。

    职业素养课程是学院的创新课改项目。该课程于2008年启动开发,形成了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礼仪、环境素养、团队合作、创业能力、6S品质等13个学习领域的职业素养新教材,并由苏大出版社正式出版。学院成立了课程推进委员会,建立了校内外师资库,将该课程排入正式课表,并对课程的学分、考核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发挥竞赛辐射效应,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培养氛围

    技能竞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促进手段。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激励、引导、辐射作用,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年在江苏省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冠军、6个第二、2个第三、奖牌总数位居全省之冠。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个人第三、第五、第七、第九的好成绩。2012年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中,学院4名选手取得了4个项目的冠军,1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在第五届全国数控大赛中,分别获得个人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的好成绩。在姑苏杯·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决赛中,学院有16名选手代表苏州入围决赛,有11名选手进入各职业工种决赛前10名,其中,1名选手摘得数控车冠军,3名选手获得第二、2名选手获得第三,学院荣获江苏省授予的“高技能人才摇篮奖”。

    竞赛是手段,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如何让技能竞赛发挥极大的教学辐射助推作用,学院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建立以赛促学的机制。通过全院性的广泛宣传和动员,激发广大学子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带动全体学生的技能学习热情。二是建立以赛促教的机制,技能大赛展示选手的水平,也体现着教练的实力,是促进教学教研的良好契机。学院从政策上、时间上、待遇上大力支持教师,使其集中精力带出水平;组织教师把带赛作为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能力,组成带赛教练组进行教学研讨和攻关,带出群体效应,促进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以赛促改的机制。名次背后的真正差距是各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上的差距。以赛促改,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比竞赛本身更重要。在几次大赛中,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也发现,选手在比赛中很难处理好基础与难度、速度与精度、规范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引起学院对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促进学院进一步改革教学标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技能人才技术习惯和行为意识的养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学生做科学实验     下一篇:智慧成就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