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职校成青年报考首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郭炳德

    “几年的打拼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学校,而在于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给社会。”这是河南省项城市中专学校2003届毕业生张军旗,为母校上千名校友所作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转变观念,职教受青睐

    今年25岁的张军旗,现任郑州富士康生产线课长,负责管理4000多名员工从事高端手机生产。“像张军旗这样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出现了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收获告诉社会:只要坚定信心,以中职为起点,以职业技能为基石,努力拼搏,定能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项城中专学校校长高必星说。

    项城市坚持三教统筹,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成了以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行业(部门)培训为支撑的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批面向劳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是项城市在职成教改革方面的成功尝试。该市原有3所公办职业学校,规模小、生源少、质量低、生存难。为有效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教发展新路子,该市把3所公办职业学校全部撤并,集中财力新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市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形式,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使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6%以上。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集电大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办学以来,学校陆续有1.8万名毕业生被安置到青岛海尔、深圳富士康、北京首钢等省内外大中型知名企业,每年为项城经济创收5亿多元,帮助了一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对口升学中,数千名学生考入本、专科院校深造,毕业后大批学生回到家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模式,增强吸引力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项城市首先做到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以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专业吸引力。前些年,南方需要大量计算机、电子专业人才,该市大力建设这两个专业。近几年,人才市场急需大量机械加工人才,该市又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数控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已被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特点,项城市努力推进职业学校的开放办学。项城中专积极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组建“机电一体化中德教学班”,采用德方标准化教学模式,学到了一流职业教育国家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手段,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项城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报考职业中专。学生不再是过去高中“淘汰”下来的落榜生,而就是冲着学一门技术“首选”而来。

    保证质量,服务好当地

    项城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在市属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技能的两年制办学模式;加快推进了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工作,获证率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该市狠抓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为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项城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加速对口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近年来,项城市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满意率在95%左右。

    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提高在岗人员的基本技能,是项城市职业教育的重头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合作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实用人才16.1万人,基本达到了每个农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的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