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带孩子回归母语故乡
■薛瑞萍
一个人的母语水准,往往决定其创造力、思维力、感情力——也就是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人们在具体学科中取得的各项成就,好比硕果累累的桃树、梨树、苹果树。先有肥壤,后有大树。你怎能期待在半尺厚的贫瘠土地上生长出草以外的东西?
如果说语言是人的本质,那么母语就是最初、最深的人本身。出生之前,从母亲受孕的一刻起,从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起,人就在母腹,在母亲的睡梦里,无一刻间断地感受着母亲用母语思考、表达时的身心震颤和律动。出生伊始,对于听到的语言,人自然完全不懂,但对那声音、节奏却是极熟悉的,那是伴随其成长,早就彻底融入骨肉的。这种包孕“懂得”又超越“懂得”的温暖,是人学会说话的前提,也是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前提。
七月胎儿即有听觉。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三岁以前主动、大量的倾听让孩子学会了说话,这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学习成就,也是之后一切学习的基础。入学之后,他们需要通过对于文学语言、抽象语言和高级语言的海量倾听、诵读,获得高级语言能力。
最好的母语教育应当像孩子在母腹中一样,环境是亲切的、简单的、自然的,而且是反复的、有节奏的。
由亲近母语研究院2007年推出的《日有所诵》系列图书遵循“以儿童为本位,服从儿童发展”的编写原则,尊重、满足儿童对于“形象”、“韵律”的需求,从童谣、童诗开始,六年一贯,日不间断,缓坡上行。
“日有所诵”为什么有力量?因为日不间断。日不间断地记诵,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或早或迟,或深或浅,所读所诵,都会内化为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诵读是什么?诵读就是深入阅读,以口摄入灵魂的食粮。琅琅书声,朗朗乾坤。适宜儿童的经典诵读,培养慧根具足的一代新人。
一、二、三年级读什么?一本名为《我来了》的书中这样写道:童谣不是对着大脑说话,请警惕什么书是不适合儿童的,明显带有教育意义的东西是不适合儿童的。儿歌、童谣不是对着头脑,而是对着孩子的心灵在说话。所以,在一年级的《日有所诵》中,我们读到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又来了”这样的童谣。
每一个在一年级带着学生“日有所诵”的老师,都对孩子诵读儿歌、童谣的幸福情境难以忘怀。那是自由玩耍的节奏!
华德福学者伯纳德·李维胡德说,韵律记忆是儿童所特有的记忆,突出表现为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对于儿歌,尤其是传统歌谣的喜爱。而且她将作为土壤或底层叶片,滋养、支持着四年级以后抽象记忆的发展。这就是“韵文”对儿童精神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
《日有所诵》里有这样一首儿歌:“青蛙告诉竹子/它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作蝌蚪/长大成了青蛙。”孩子就知道了,下面一段可能是:“竹子告诉青蛙/它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作竹笋/长大成了竹子。”我们班一个女孩便也写了这样一首儿歌:“帽子告诉风筝/它有两个名字/古代叫作冠/现在叫作帽子//风筝告诉帽子/它有两个名字/古代叫作纸鸢/现在叫作风筝。”我说你太有才了,我们的女孩太有才了。男孩就不服气了,于是他们也写了一首儿歌:“蒲公英告诉流星/它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作蒲公英/长大叫作伞兵//流星告诉蒲公英/它有两个名字/天上叫作流星/地下叫作陨石。”
语感传达体悟,语调即品位。
“我像那夜间之路,正静悄悄地听着记忆的足音。黄昏的天空,在我看来像一扇窗户,一盏灯火,灯火背后的一次等待。我是秋云,空空地不载着雨水。但在成熟的稻田里,看见了我的充实。静静地坐,我的心,不要扬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这样的文章一定要让孩子诵读,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我的家长会从来都开成读书会,如果儿童阅读是课程化的,家长会也可以是课程化的。我希望家长成为我的“钢丝”,怎么办?很简单,不要说道理,我就让家长们捧着孩子的书,让他们知道孩子在我的班级中接受着怎样的教育。我让他们一起读《日有所诵》里的儿歌童谣,吟诵《山中送别》,朗读《丑小鸭》、《偷吃人参果》……
如果你是陈琴那样经史子集烂熟于心的高士,你自可以凭借个人的大能力、大热情带着一班普通的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六年诵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即便如此,陈老师也强调:“一年级我们也背了许多儿歌。我们也是用儿歌解决了大量识字的问题,我们也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
如果你是韩兴娥那样认准正道、坚持到底的壮士,你自可以理直气壮地给予教材、考试相应的对待,召集孩子围绕在经典名著周围,老老实实地和孩子一起读、一起背。
如果你是看云这样自认深谙母语学习真谛的母亲,你自可以本着“做真教育”、“学真语文”的真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孩子小学即背《长恨歌》、《琵琶行》、《蜀道难》、《曹刿论战》、《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多数教师不是陈琴、韩兴娥,正如多数母亲不是看云。
《日有所诵》适宜的,是普通教师、普通班级的成长需要。《日有所诵》的原则就是面向普通,缓坡上升。不必孩子格外费力,不必教师格外高明。当然,它对教师还是有要求的。《日有所诵》要求教师:面对母语和儿童,有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热爱;面对荒诞和压力,有坚守正道的智慧和勇气。
这就是母语的声音,我们最初和永远的故乡!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把世界带进教室,把光明带给儿童。
(薛瑞萍,网名看云,安徽省合肥市六十二中小学部语文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