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有赖于底层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东平

    中国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各界众矢之的。社会上,试图破解教育难题的言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文化决定论、制度决定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这三种“主流”言论毫无疑问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们的最大问题在于——把每个公民置于袖手旁观的骂客或者看客的地位。它们总是强调,很多东西是文化、制度、环境所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然而,围绕着同样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总有一些地方能够打破“常规”,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比如山西晋中、安徽铜陵、河北邯郸等,他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整体都做得比较好。难道在这些地方,上述“决定性”因素就不存在吗?所以说,有些问题并非无解,而是如果永远袖手旁观就真寸步难行。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一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文化更新,建立一种教育理想共识。现在,没有共识,只有对现状不满。

    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究竟是什么?考一个好大学,上个重点学校,如果这些是理想的话,就不用改了。如果清华、北大就是理想的话,也不用改。我个人认为,新教育文化的更新和启蒙很重要,如果永远沉溺在分数至上、考试至上、望子成龙的文化中,中国的教育不会有出路。

    当前,我已经看到了变化的先机。为什么今天比过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谈好的教育?因为中国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发展阶段来说整体上已经度过了极其短缺、贫困、供不应求的阶段。现在中国高考,30个省市的平均入学率是75%,差不多有10个省市高考入学率超过90%,很多学校没人报名,造成浪费。中小学更不用说,中小学的根本情况是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学龄儿童减少,比十年以前减少了1/10,还要继续减少。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反而越来越不宽松了。这又是为什么?其中蕴含的问题令人深思,我把它称之为教育中的“规律失灵”现象。按道理说,财力大幅度增加应该实行人性化的教育,但现在却相反,学生负担越来越严重,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国教育一方面有着很多类似的“难解之谜”,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正勇于尝试冲破迷雾。受他们感染,我也越来越推崇自下而上的自主的、分散的、局部的、零碎的教学改革,我相信这种努力是今后真正改变教育的底层力量,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是“静悄悄的革命”。

    我们总希望政府拿出一个完美无瑕的方案,大家照章执行,完全就改变了。殊不知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复杂系统真正的变革力量来自无数微小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课堂。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加入其中,自主地应对和解决问题。相信在一个渐渐成型的学习型社会中,中国的教育问题能够从整体上得到解决。

    (本文节选自“腾讯思享会”讨论,有删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