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克明 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引领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是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观察和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新建树,也是她开创的我国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郝克明主持“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的基本框架。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要把报告中的重要理念和观点吸收进正在研究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季明明说:“郝克明终身学习思想研究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推进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所进行的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和创新,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郝克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世界终身教育研究的理论宝库,对于建设和办好开放大学,对于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为了深化对终身学习的研究,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她足迹遍布全国17个城市和乡镇,十几个企业,十余个开放大学、电大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同时,她还积极为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上海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规划和实践具有探索性、先行性特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说:“今天上海终身学习态势的形成,每一步都体现着郝克明先生关于终身学习思想的引领。”她的大量调研、考察,为她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郝克明在研究终身学习过程中,敏锐地预见到现代信息技术可能带给教育的深刻变革。2012年国内6所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这里面凝结着郝克明的心血。她怀着满腔热情,带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咨询组专家30余次深入试点学校调查研究,为开放大学的改革、创新和领导决策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说:“郝克明先生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战略转型。”

    郝克明致力于教育宏观战略研究近30年,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说:“郝克明教授在不同时段所研究的课题,都与当时国内外教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与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紧密相关。她做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创新意义的回答。”

    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

    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是郝克明选题的基本原则,是她学术生命的灵魂。

    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克明认为,要正确、全面地研究教育问题,除了研究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还应把教育放在社会环境中,注意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类型的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她强调,要“打破就教育教育”,“跳出教育教育”。

    她的实践充分验证着这样的价值判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说:“郝克明先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其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大教育理念。”正是这种大教育理念,成就了这位教育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郝克明启动每一项教育科研课题时,首先是进行扎实的文献研究。

    郝克明常常对周围同志说,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力求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避免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课题研究一开始就有比较高的起点;二是努力使研究成果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仁和参加了《跨进学习社会——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他清楚地记得,开题前郝克明力主用几个月时间,对国内外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查阅了相关论文共758篇,其中国外研究报告和论文191篇。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对明确课题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特别是对研究成果的创新起了很大作用。

    郝克明理论创新的源泉是调查研究,这也是她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大数据时代”,郝克明的调查研究方法颇有独到之处。

    一是扩展调查研究的视角她力主把教育重大问题放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把现实教育问题放到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分析,把具体教育问题放到整个教育系统中进行分析,把中国教育问题放到国际大环境中进行分析。

    二是注意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她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要求,确保调查对象有代表性,重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尽可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努力做到调查研究提纲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确保调查的质量和效果。

    “十一五”期间,郝克明组织开展《独生子女群体与民族竞争力研究》。课题组除了进行大量文献研究外,还在全国东、中、西部选择了7个省市、17个区、10个县的334所中小学校,共发放问卷约10.7万份(其中学生85795人,家长12155人,教师9545人),总回收率98.2%。课题组就独生子女群体状况和特点,对问卷设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听取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口学专家以及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先后进行了20余次讨论和修改,并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试填。课题组还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天津、江苏、河北、辽宁4省市选择80名优秀独生子女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生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访谈。这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被许多重要刊物刊登和转载,问卷调查样本还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借阅。

    三是注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概括出科学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郝克明在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座谈研究工作体会时说,这是研究工作中思想劳动最艰苦的过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概括中,提出比较有新意的理论观点,是质的飞跃,需要进行刻苦的分析和思考,有时甚至到了梦中还在思索的地步。例如,就《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而言,郝克明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构建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是增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二是人才类型和教育结构体系功能的多样化,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关注某些不同类型劳动者之间和某些不同类型专门人才之间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和知识的可迁移性。四是注意处理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我国目前及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五是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注意多样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改革创新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提出和深刻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对教育科学的献身精神和严谨学风是她成功的基础

    郝克明指出:“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没有对真理的渴望,没有不辞劳苦、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学风,要想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说,郝克明先生经常告诫研究者要排除一切干扰,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要防止浅尝辄止和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她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榜样。季明明说:“她不少成果是在忍受着经常性失眠和身体不适情况下挑灯夜战完成的。我不止一次在凌晨一两点钟收到她的电子邮件。”

    学术品格

    扬大家风范,以昂然正气奉献于中国教育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郝克明身上积淀着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这股浩然之气。它滋养了她一身正气、脚踏实地、严谨治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只唯实、只唯真的科学精神。

    郝克明始终怀有对国家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她曾深情地说:“当我在课堂上、校园里,面对着一个个天真活泼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对健康发展的强烈期盼;当我在拥有世界上最大教育资源的神州大地上,面对着伴随教育改革出现的许多新生事物,面对着不断出现的巨大挑战和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我经常充满着涌动的激情。”

    张力说:“郝克明教授之所以能从事宏观教育研究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不懈耕耘、成果丰硕、功勋卓著,根本在于她对教育事业、教育研究的热爱,对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胡晓松、云南开放大学书记陈鲁雁说,从她身上,我们看不到陈规陋习,看不到因循守旧,看不到回避困难,给予我们激励的是她“80后”的风采——追求卓越、激情燃烧、革命人永远年轻的真谛。

    郝克明始终强调“放眼世界”,从中国实际出发,博采众长。

    郝克明提倡教育研究者要“睁眼看世界”,注意研究国外教育发展趋势和有益经验,并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战略研究水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说,郝克明主持的众多科研课题中,都有国际比较部分。她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一副会长期间,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国际教育论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