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谱写优美乐章
6名本科生获得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计算性能赛事第一名
湖北省教学名师欧阳星明教授在全国高校实验教学研讨会上做虚拟实验教学演示
金海教授代表学院向湖北省保康县山区二堂小学捐赠
北京奥运火炬手冯丹教授在火炬交接中
留学生们祝福学院四十不惑
1973年,年轻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开始了创办计算机专业的积极探索。40年来,学院师生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服务国家需要,办好新兴专业,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学院共招收培养本科学生1.3万余人,招收培养研究生5600余人。他们为国家和区域建设与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40年来,学院不懈努力,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创办初期,面对简陋的办学条件,面对科技界和教育界对办好计算机专业不同的认识和各样的争论,学院教师和学生一起,边思考边实践,自己动手编教材、造设备,克服困难建立起基本的教学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学院尝试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如率先拓宽专业口径,建立跨系所的课程组,实行主讲教授负责制,成立综合教学实验中心,率先开展学分制试点,鼓励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的人才培养局面。2000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进入一个新阶段。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学校办学理念,学院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已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个本科专业分别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和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教学团队;计算机综合教学实验室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2项,建设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0年来,学院不懈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学院坚持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信息存储技术、高性能服务计算技术、NP难度问题求解、现代数据库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学术方向;早期获得过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之后获得多项国家三大科技奖,建有2个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团队和若干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上,学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获得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0年历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批批老师和同学在这里探索真知,传道授业,谱写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优美乐章。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服务国家需要,努力探索科学前沿的和民族自已的新兴技术,努力培养优秀的战略性新型专业人才,同时继续努力为师生搭建展示才华、成就事业的更好舞台。
飘扬吧,心中的那面红旗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原华中工学院77141班
历史注定“七七级”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文革”结束不久,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原华中工学院77141班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聚集在喻家山下。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争分夺秒学习文化知识,把被耽误了的宝贵时间夺回来!
求新求变,调整课程设置
入学刚一年,77141班的专业更名为计算机外部设备,从机械学院归并到新成立的计算机系,但课程设置机械工程内容偏多,电子工程内容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班长从他入学前工作的单位武汉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请来专家,介绍计算机外部设备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班干部邀请专业教研室老师参加班会讨论沟通,共商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此后,电子工程类课程逐年增加,还加修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专业的核心课程。
不怕多,不怕深,我要学
大学四年,同学们生怕没有学到知识,总是希望学多一点,学深一点。“高等数学”课程,大家找来苏联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挑战自己,那可是数学专业同学的参考书。“普通物理”课程,同学们人手一套供物理系使用的《电磁学》上下两册。《线性代数》教材只有簿簿几十页纸,班上就组织买了北京大学编的厚厚的《高等代数》作参考和做练习题。
团结一心,攻下原版英语教材
《线性电路原理》首次在本科生中采用国外高校英语原版教材。为了帮助同学们闯过这一关,课代表提前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习要点,同学们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收集意见,反映给辅导老师,以便于有的放矢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成绩好的同学一对一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就这样,全班都迈过了学习英语原版教材的门槛,没有一个人掉队落伍。
“湖北省十面红旗”和“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的光荣锦旗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他们为母校、为学院留下了永远飘扬的红旗,留下了宝贵的77141班精神——不辱使命,团结向前,求新求变,永为人先!
目标:下一代高性能计算专家
2013年6月,德国莱比锡,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举办的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在这里进行。由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叶炜、樊栖江、何斌、刘玲洁、顾江劭、杨俊敏等6名本科生组成的代表队搭建的超级计算机,在总功率不超过3000瓦的前提下,以每秒8.45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获得“最佳性能奖”,并刷新全球大学生超算竞赛的赛事纪录。
高性能计算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它不仅是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生产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是历史最早的、最知名的高性能计算领域国际会议之一,也是高性能计算领域学术组织以及工业界领袖极重视的一个会议。每年会议期间,两个重要单元就是发布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名和举行全球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
能够组建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参赛队伍,可以说是得益于学院良好的学科平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同学们的共同爱好。参赛的6名学生,一半是大二的学生,年龄最小的樊栖江只有19岁,且是从该校生命学院转专业到计算机学院来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从高中起就对计算机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自学准备,其中两人曾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奖。进入大学后,他们都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活跃分子和佼佼者。
如此骄人的成绩,对于参赛队员而言,是一个更高的起点;对于学院而言,是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又一成果,是继续搭建好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动力。
为自主学习搭建虚拟实验云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从2000年开始开发虚拟实验环境,十余年来,努力推动全国性虚拟实验云平台的形成。
自主学习可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提供了交互式以及远程的自主学习环境。计算机虚拟实验的出现,进一步帮助学习者克服了实验用仪器、设备、场所、资金、材料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和自主创新,增强了学习效果。
2005年,学院开发的“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平台”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随后几年,学院“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国家教学团队”相继开发了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等多个硬件课程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仿真各类不同规模的数字集成电路芯片及实验器件100余种,形成了一批虚拟实验教学的优质资源。所开发的虚拟实验软件已在多所高校试用,深受师生欢迎。
对于学习者来说,异地的分散教学资源难以达到开放、通用、共享、丰富、可选的要求。为此,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2009年,学院牵头,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示范工程,组织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一批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基础教育机构,整合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开展示范应用。截至目前,已完成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工电子、中学物理等5个学科中27门课程的182个虚拟实验课程建设,丰富了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克服了虚拟实验教学云服务的多项关键技术障碍,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他们期待,通过联合共建、集中管理,尽早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多学科虚拟实验自主学习云平台。
党旗引领,在服务社会中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