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颜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储召生

    “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过去民间奚落穷酸读书人的口头禅。盘点本月的热点教育人物,让人不由想起一部学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话剧里蒋公只是一个由头,从头到尾讨论的其实是“学者的面子”。本文也想从学者的颜面说起。

    复旦大学的“女神学霸”张安琪近日受到网络的热捧。一个大四的女生,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达7.79,已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学霸”了。学习优秀之外,张安琪还担任过新东方的托福讲师、门萨俱乐部会员、年会主持人,等等。更要命的是,张安琪还有一副堪比明星的姣容。毫不夸张地说,张安琪的出现颠覆了许多人对于“学霸”的想象,难怪有人会惊呼为“女神”了。

    “女神学霸”的出现,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素质教育的成功。笔者对此却十分漠然。毕竟“女神”和“学霸”对应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尺度,如此人为地交叉复合,对“女神”或“学霸”而言,都未必是一项加分举措。公众和媒体追捧学者的外在表现,是在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对待学术行为,并不值得称道。如此“高大全”式的宣传,对学者本人的成长也殊为不利。张安琪希望外界看重其科研工作的质量,而不是“本科生、女生、年轻人”,更不是“女神”。但在娱乐大众看来,这种要求显得多么矫情。

    外界怎样看学者是一回事,学者如何自视又是另一回事。最近浙江大学“千人计划”学者管敏鑫被提前解聘院长一事,经媒体连续报道闹得沸沸扬扬,这把火甚至烧到了海外华人学者圈。围绕这一事件,网络上意见泾渭分明:赞成者认为是正常人事调整,管教授是在小题大做;反对者认为校方言而无信,提前解聘缺少程序正义。个中是非曲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相关报道细加琢磨。

    笔者认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似乎并不在于管教授当这个院长够不够格。对校方而言,提前解聘一个学院院长,自有其行事的理由和权力,这并不是什么言而无信、大逆不道的行为。况且像浙大这样的名校,解聘一名海外引进人才自然是慎之又慎的。对管教授而言,缺少学院教师特别是副院长们的支持,离开院长职位也是迟早的事。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还是面子问题。同样是提前解聘这件事,发生在国外,人们或许都能理解;发生在国内,就涉及学者的面子问题了。面子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广而言之,在对待海外引进人才上,即使有再完善的聘任合同,不考虑中外的文化差异,矛盾还会不可避免。

    很多海外华人学者认为,管教授错就错在用了那么多“老人”,不好管。并且,举了施一公、饶毅等著名学者的例子。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如果成功都发生在高校中所谓的特区,即使取得了再大的科研成绩,也难说达到了引进“千人计划”学者的初衷。管教授促进浙大生物学科的发展,乃至改良学院发展的基因,其成绩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套用国外的模式,把一切推倒重来。纵观整个海归院长解聘事件,笔者认为这是双方的根本分歧所在。

    本月里还有许多让学者颜面尽失的例子。哈尔滨医科大学“千人计划”学者王志国,近日被取消“千人计划”入选资格。据报道,2011年9月王志国因实验数据不实,被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吊销研究权限,并关闭实验室,他的6篇学术论文也被相关期刊撤销。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近日被立案调查,褚曾是国内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次涉案据说与学术无关。无论如何,这些明星学者的坠落,让有关高校也很没面子。

    大学“新教师”崔永元近日表示,为了与方舟子对骂,自己不得不离开央视。小崔此言差矣。讲台比话筒的自由度或许更大,但学者的骂相再难看,也不能离“温文尔雅”四个字太遥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券能否改变农村娃的选择     下一篇: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