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 服务需求 科教结合 特色发展
■本报记者 焦新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本次《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如何体现本届全会改革精神的?
负责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总部署、总动员,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承担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决定》指出“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对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是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中全会改革精神,遵循科技工作规律和科技人员的成长规律,对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意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提出了倡导质量与贡献导向,推进分类评价,加强科教结合,建立完善开放的评价机制等改革举措,并按照《决定》提出的“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提出了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各自组织落实责任与任务,积极发挥评价引导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作用。
记者: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负责人:科技评价不仅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高校办学行为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评价机制,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充分;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已经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改不行,晚改也不行。因此,深化评价改革是高校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本次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原则和导向是什么?这个导向与当前高校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负责人:这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指导原则是: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和价值导向调整,把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目标追求凝聚到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上来,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现实需求催生重大成果产出的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上述原则和导向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全国创新大会和中央6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任务,也是紧紧围绕当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阶段特征,将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教结合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推动加快内涵发展,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质量,推动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
记者:这次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负责人: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国家持续投入经费,科研条件大幅改善的前提下,通过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倡导自由科学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4个能力: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记者:分类评价一直是科技评价改革的重点,这次改革意见在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负责人:分类评价是科技评价改革的共识,作为改革目标,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来,但在高校具体落实中不够到位。本次改革意见结合高校特点做了进一步细化,即针对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类型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不以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类型的人,目的就是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记者:人是科技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意见在科技人员评价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负责人:正如你所说,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人是科技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这次改革意见也将科技人员评价改革作为重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细化了科技人员分类,根据岗位特点分别提出了评价要求。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其中,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
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鼓励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技术支撑和服务队伍对当代科学研究十分重要,但又一直是高校科技工作中的短板。这次改革专门提出这支队伍的评价和发展问题;对他们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鼓励高校加强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引导,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
记者:本次改革意见对高校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提出了哪些具体办法?
负责人:在评价机制方面,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开放评价和长效评价机制,完善公平、公正、透明的评价规则。基础研究强调同行评价,鼓励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同时要完善评价答辩、公示、反馈、申诉、举报和回溯评价制度,健全随机、回避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健全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增强评价专家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评价过于频繁、交叉重复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次改革提出根据科技活动类型、学科特征,结合人事聘用合同、项目过程的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注重评价实效。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实施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根据绩效情况可减少、减免评价。强调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记者:改革意见的实招硬招有哪些?为什么把管理部门的自我改革摆在第一位?
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是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本次改革首先从教育部自身改革做起,按照《意见》精神,系统改进完善我部科技基地、项目、人才、奖励等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从“我”做起,引领改革实践;此外,在高校设置评议、学科评估、长江学者评审等工作中对科技工作的评价评估导向和指标,也将逐步按照《意见》精神和原则进行修订完善。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行过半,是实招硬招中砍向自己的一招,也是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的一招。在从自身改革做起,发挥政策带动作用进而对高校和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的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教育管理中科学合理使用科技评价结果,避免误用。与此同时,文件也强调高校承担科技评价改革的主体责任,因为科技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的事权在学校。同时对科技人员,有些时候他们是被评价对象,有些时候是评价专家,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健康向上的评价文化。最后,我们要倡导社会力量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指标评价高校。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改革,政府及其顶层设计和执行始终是重要的一环,所以一定是教育部首先改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