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分数论 增加可选择性 促进教师成长国办印发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深远。”6月20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如此介绍。

    吕玉刚所说的这份文件,正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众人关注的高中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意见》传递出哪些改革信号?

    ——从“育分”走向“全面育人”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吕玉刚介绍说,《意见》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1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6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意见》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

    为什么会出台这一纲领性文件?

    吕玉刚介绍:“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2%,比2012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但吕玉刚也指出,“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须通过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以破解和应对”。

    对此《意见》强调,要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要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吕玉刚表示,一是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二是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三是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和课程标准等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介绍说,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结束,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教材的修订,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申继亮说,此次修订将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教材的同时,还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门课程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据悉,为了配合高中课程修订,2017年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14学分,毕业要求是144学分,占了差不多1/10。在所有科目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学分最高。

    “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综合素质评价,有了新修订课程的育人理念,才有可能使育人模式改革取得真正的实效。”申继亮说。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看来,《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实现3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意见》对教师有哪些影响?

    ——从“教学”走向“学习”

    “这是一个历史性、划时代的文件,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文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表示,这个文件是40年来第一次提出全面培养体系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还有若干贴心的让基层可以操作的措施。比如《意见》中明确强调,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写到文件中是一个重大突破。”李希贵认为,政策提出后各个地方肯定会“百花齐放”,出台更多有利于政策落地的具体措施。

    《意见》指出,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培养成本,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

    “这样就使高中学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使高中校长集中精力办学育人,从而为育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说。

    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专家们认为,教育也将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从教学走向学习。

    李希贵认为,这会给教师带来3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成长的挑战。过去青年教师需要长时间的培训,但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一两年时间就能成为骨干,成为学校的顶梁柱。许多四五十岁的中老年教师反而需要学习,需要二次成长。

    第二个挑战,学科的挑战。一旦教学变成学习之后,教师不仅仅要提升教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提升沟通、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挑战,学习路径的挑战。大一统的课堂没有了,全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一个路径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旦展开学习,每一个学生或每几个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这时教师要从授课者变成领导者,需要提高领导力——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落实《意见》,有哪些方法和经验?

    ——代表区域和学校的“改革秘诀”

    如何落实《意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2014年来,上海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已经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上海,“分层走班”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正在逐步落实,贾炜还透露,下一阶段上海将重点围绕3个方面工作,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借助标准研制,引领高中学校现代化发展,探索学校建设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装备配置从共性向个性定制、信息终端从产品向网络环境、师资结构从单一向校内外兼容、课程建设从课程领导力向与课程管理平台相融合的课程管理和学分管理发展。

    二是继续按照国家要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德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是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等4个方面对高中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以评促改,进一步驱动高中办学水平提升和育人方式变革。

    北京市十一学校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此次《意见》制定标准的参考学校之一。李希贵介绍,北京市十一学校这些年探索归结起来就做了两件事:

    一是围绕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据李希贵介绍,北京市十一学校有258个高中课程模块,实现了1720名高中生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一条不一样的成长路径,慢慢让学生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构建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选课走班使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更加扁平化,产生了过去传统教学行政班之下没有的若干学生新群体。这就带来一个新机遇,就是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学班的首席。在李希贵看来,各类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的出现、各类学生自主组织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也带来了机会。这样一个培养体系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相关学分要与教师的教学绩效直接挂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