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
招生制度要体现教育公平。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认为,除谢维和提出的高校三种入学途径外,还应注意指标分配的区域性和选拨的多样性。可将条件落后的乡村高中学校归为一个区域,985高校和其他211高校等均应划出一定名额给这个区域的学生。大学录取机制应更自主开放。张武升建议,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特别是部属院校增加的招生指标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数量挂钩,流出地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流入地多流入、多增加。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刘次林则建议高校招生名额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分配,京沪考生,没有考到必需的分数就不能留在本地,外地考生通过平等地参与竞争,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就读。大城市的部分青年离开故土,走向全国,有利于了解真实的国情。全国各地多元化的青年才俊走进大城市,有利于改造城市人口的生态结构。
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消除“升学率崇拜”,有利于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建议,高考选拔方式多样化、层次化,把与高考有关的数据模糊化、保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他说:“现在,因为选拔方式太单一、评价标准太单一,评价学校往往只看分数、升学率和尖子生,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自然容易排队,客观上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唐江澎说:“实现录取多元化,把高考“折腾”得样数多些,能为高中教育提供改革空间,为不同的人才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到感兴趣的、有用的东西。”
招生制度要促进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谢维和、张武升等人均建议对于在创新、创造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采取推荐入学,甚至免试。
招生制度的功能要由单维转向多维,既有利于高校招生“选拔”,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才生认为,现行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如学校批次设计、志愿结构设置、投档方式等,都可以从学生利益出发重新设计。
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
王殿军认为,高校招生可以增加如下几个新的维度指标:资格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能力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只面向通过了资格考试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大学先修课程成绩、中学选修课程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另外,还可适当采纳一些重要的辅助性指标,如学生平时成绩、学生特长、综合素质发展记录、学校推荐、高校综合面试成绩等。他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建立起了良好的诚信体系,这些辅助性指标完全可以直接作为高校招生选拔学生的维度指标。”
《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江苏省连云港海州高中校长周艳说:“现有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办学自主权严重不足,也很难办真正的特色化高中。”
招生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王本中说:“高校办学自主权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招生自主权,将来,高校招生必然都是自主招生。”柳袁照说:“给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让高校按照自己的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取人。这样,高中才能特色发展,培养出多种多样的人才。”
但是,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之下,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王本中说,现在高校自主招生被分数公平绑架了,自主招生转变成了自主考试,给学生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减少考试科目,推迟考试时间,将来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高考。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里,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总分和单科分数。面试也更有说服力和甄别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冯生尧教授认为,高校及其院系,可以规定必考科目的计分方式和权重。他们把这样的制度称为自主性、市场化的院系招生或者专业分化制度。
但长期以来,高校已习惯于以分选人,用王殿军的话说,“缺乏对基于多维指标评价选拔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高校要改变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多元录取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殿军说:“在高中创造出可用的多维指标体系之后,教育管理部门要放权给高校去综合使用,高校要敢用、会用,建立起自己基于这些多维指标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高校一定要向社会公布综合评价的选择和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这是对大学选拔评价学生能力的挑战,也是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4.构建终身学习网络 试行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渠道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去年“两会”期间,袁贵仁部长曾说道:“我们现在就是想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有自己理想的发展道路,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岔过去。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要修更宽的路,修多样的路,同时要建立体交叉的路。就像坐了汽车可以换火车,坐了火车可以换飞机,坐了飞机还可以换轮船,最后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
这样的教育体系,上下畅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构成了一个终身学习的网络。学分转换是这个终身学习网络实现连接、贯通的必要工具。实现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之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就有了沟通的可能。王本中甚至提出一种“学分制度认证制度”的设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学习、社会工作经历之间,均可以实现学分转换。
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就应该为学生建一个四通八达的体系,给他们提供多样性选择和转换的条件,各个环节互通互联,让他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如果高考制度改革是一只蝴蝶,它扇动一次翅膀,会带来哪里的海啸?
谢维和把高考制度看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中介,把高考制度改革看作高中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刘次林说,希望高考这个“指挥棒”发挥出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试想,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中教育就会改变,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发展,也许就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教授说:“普通高中要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防止偏离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分数,压抑个性发展。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发展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变化会相应地影响初中教育,初中教育会影响小学教育,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等教育也会发生变化,招进来的学生会更适合在自己的学校、专业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成长为更优秀的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按照《决定》的部署,高考制度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在新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在不断的发酵、催生下,不断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人们将会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意义,并享受它的美妙果实。如果改革后的高考制度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教师、校长,等等,与教育有关的人也会发生变化。当人们结束了“一考定终身”的梦魇,当学校从“升学率崇拜”中清醒过来,当不同程度地从应试教育下摆脱出来的人们走到社会,这个世界也会因此增添一份美好。
【链接】
2012年12月14日
谢维和《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形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
2013年3月1日
纪宝成《高考制度需要根本性变革》
2013年3月15日
张武升《高考改革要对症下药》
嵇雷高《高考改革,让我怎么说你好》
胡欣红《牵一发即可动全身》
2013年3月22日
刘海峰《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
谌涛《高考改革的症结》
2013年3月29日
张树伟、杨桂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高考要适应高中课改变化》
李迅《高等学校入学途径应更开放》
2013年4月12日
王晓辉《异地高考的出路何在》
2013年4月19日
陆卫东《釜底抽薪破解独木桥之困》
姚跃林《高考改革需要找准逻辑原点》
2013年5月10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