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育就来点儿实在的
■本报记者 李益众
2014年元旦前夕,亲子运动会、元旦喜乐会、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在金口河区各学校“火爆”起来。这些迎新活动不求大场面,少了花架子,但深得孩子们喜欢。比如和平小学在寒冬来临时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一根跳绳。新年来临的前一天下午,该校举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全校学生都跳得身上热热乎乎,很多孩子直呼“还没过瘾”。
这样的平实在该区一以贯之。没有响亮打眼的口号,也没在全区域推出什么改革、创新的举措,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去年年底强化了一个看名字似乎缺乏新意的行动纲领:“双适教育”——适合学生发展、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时任该区教科局局长的刘黎明坚持这样的直白和简单。
不刻意追求口号创新 重在落实
金口河区仅有5万多人口,属于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要是光说考试成绩,金口河处于绝对的劣势:升学率不高,家长便用脚投票,纷纷将孩子送出本区;优质生源流失后,教师没干劲,教育质量上不去。这种“顺理成章”的恶性循环正在慢慢酝酿、发酵。
生源差成为教师的心病,而且这个说辞愈演愈烈,意味着教育者在“挑选”适合应试教育的学生。可是,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学生、适合社会”的教育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追求分数这条歧路上与其他地区比拼,金口河很难看到希望。“奔着‘双适’的目标,把教育该做的事做好,让教育回归本真就对头!”刘黎明说。
适合学生,就是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基础经验和发展潜能,面向全体,注重针对性、差异化教育,确保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适合社会,就是要使教育教学内容在与教材衔接的同时注重与社会发展同步衔接,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适应——用不着再讲大道理,也无需进行包装,朴素中自有深意。
不必须再谋开辟新路 就抓常规
教师必须进行家访,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每节课的备课既要备教材也应认真备学生,并建立学生成长信息档案;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开设“心灵小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尤其高度重视并上好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生活、生命、安全》课程……
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金口河区给教师们强化的就是这些常规,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应该首先倾听学生心声,用信任交换信任;懂得“适合”比“标准”更重要;尽量让学生享受课堂、享受教育,这就要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金河口区初级中学校长薛良雨对这样的“老生常谈”不但不抵触还深有感触:他上课时,发现一个靠墙角的男生静静听讲却一直保持沉默。有一次薛良雨提问后,这名同学肩膀微微一动,半只手掌露出桌面。他迅速做出反应。男孩胆怯地站了起来,虽然轻言细语,但答案完全正确,赢得热烈掌声。下课后,薛良雨细心了解这位男生不愿回答问题的原因,结果令人震撼:居然是某次答题错误被老师当众批评。后来,在他用心引导下,小男孩重建自信,成绩跃居年级前列。让薛良雨感触颇深的是:常规的往往是屡试不爽的。
在适应社会方面,举措同样平实,都是日常的甚至传统的活动,但教育的落点却直指学生的未来。不久前,金河镇小学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开场:六年级学生进行以“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为主题的辩论赛;一至五年级师生开展“走进新村了解农村建设”、“走进工厂了解生产”等社会实践活动,循序渐进的活动贯穿了孩子们的学校生活。而在该区各学校,每周都布置有家务劳动和手工活动。
不是另搭花架子才能改革 得有实招
说到“双适教育”,刘黎明说:“我们不是要推行一种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全新教育,而就是将现行教育中一些优良的因子培育好,让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强化,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突围。”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双适教育”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可金河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艾丽觉得这个行动纲领虽然宏大,但却实在,就在自己身边。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她发言说:“以前上一节公开课,只关注教师的表演。现在,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学得开心,字写得工整,姿势有利于预防近视,这样的写字教学就是适合学生的。‘双适教育’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尚方宝剑’。”
“双适教育”是推动金口河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抓手。目前,该区正在尝试将音、体、美及生活、生命、安全等非国家考试科目列为地方考核科目,将德育教学、特长生培养、双适教育纳入学校质量目标评价体系。正在研究制定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要设置学生巩固率、平均分率、提高幅度、特长生率等九个评估指标。刘黎明期望引导学校和教师们抛却功利、摒弃浮躁,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提供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教育。
【记者手记】
那些特色、模式都有真内容吗?
学校特色、教学模式这些年成了各地办学的流行词汇。学校多一两个音乐教师,就打造音乐特色;美术老师厉害一点,就打造美术特色;如果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得过一两次奖,那么就打造体育特色。打造的这些特色既不是从全体学生的需求出发,也不是以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归宿,只不过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或媒体宣传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为了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工作业绩需要。
还有一些学校热衷于提炼办学理念,总结教学模式,一任校长搞一次,走马灯似地换着。确定校训、校风时广泛使用“创新”、“开拓”、“奉献”等大而无当的词汇,既与本校的历史没有关联,也没有考虑师生是否能够践行。这些理念和模式往往就被印在精美的画册里,送给来校参加活动的嘉宾。活动一旦结束,画册或被尘封,或被当作废纸卖掉。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将特色和模式一棍子打死,而只是想提个醒:在提炼特色、打造模式的时候,应该抛却功利之心、摒弃浮躁之气,坚守基本的常识,遵循教育的规律。
现在,很多地区教育局要求学校“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试想一下,教育局的要求都如此刻板,由此政令催生出的学校怎么可能有品位、有特色?其实,在如此大一统的行政命令下打造出来的特色甚至比没有特色更可怕。
现在,有的学校推行235教学模式,有的学校在搞361模式,五花八门,让人难辨孰高孰低。一节课40分钟,老师讲10分钟是对的,讲30分钟便是错的?难道就不可以讲40分钟?一节课怎么上,讲多讲少,应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决定。校长、领导可以倡导,可以研讨,唯独不应该以模式的名义统一规定。
特色和模式并不是尚方宝剑,而是一柄双刃剑。静下心来做,长期做下去,用心做好了,校长、教师、学生均获益无穷;如果仅仅怀着功利的心态浅尝辄止,打造一些看上去很美、实则缺少内涵的花架子,最终只会是创造出一堆垃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