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逸夫 万千桃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85年,邵逸夫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敦煌研究院,特意叮嘱,要将这笔款直接用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其时,敦煌石窟开放旅游没多久,裸露的壁画极易受到磨损、撞击。研究院根据邵逸夫的叮嘱,为壁画装上了玻璃屏风。对保护国家的珍贵文物,邵逸夫很谦虚:“我只做了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就受到了敦煌人的厚爱。”

    1990年,邵逸夫向英国牛津大学捐赠了1630万美元,目的是帮助该校建立一个中国研究所。时任牛津大学副校长理查德·索思伍德对邵逸夫这一举动评价说:“这笔巨款的捐赠,将使中国问题的研究在牛津大学占有适当的位置。”

    而在医疗界,邵逸夫的慈善行为更是享誉已久。最初他以资助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医疗机构为主,此后,痛感内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又大笔向内地医疗机构进行捐助,并兴建了多家“逸夫医院”。

    在邵逸夫看来,这都是有意义的事情。而邵逸夫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荣誉。

    1974年,为了表彰邵逸夫对电影事业和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

    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为2899号行星。为表彰邵逸夫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就和他热心公益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中国政府特将此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7年,中国政府文化部授予邵逸夫“文化贡献奖”。

    为表彰邵逸夫对文化教育工作的热心和成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为邵逸夫颁赠了“石溪奖章”。

    2008年4月,民政部授予邵逸夫先生“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人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香港电影研究者竹聿名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邵逸夫的一生再恰当不过:

    经营邵氏公司是邵逸夫“见自己”的过程,他白手起家、热爱电影,努力完成梦想;

    创办TVB是他“见天地”的象征,他将TVB打造成香港不可撼动的电视王国,并将这种影响力扩展到全球;

    做慈善是“见众生”,有一天,他意识到,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尽可能多地回馈给社会,于是,他在慈善的道路上出发了。

    如今,纵然离去,名垂人间。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一书)

    邵逸夫图像由CFP提供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海绩

    我从1993年初至2000年底,在教育部任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具体负责邵逸夫先生的教育捐款。包括接受赠款,参与受理和审批赠款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的实施,分期拨款,组织专家检查、评选,奖励优秀项目等。8年的工作中,我和邵逸夫先生有比较多的接触。对他情系祖国、重教育人的爱国情怀和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的品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受益匪浅。

    邵逸夫先生从1985年开始,通过教育部对内地教育事业捐款。开始每年1亿港元,后来每年2亿港元。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累计捐款近47.5亿元。

    记得1993年3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刚上任不久,港澳台办公室就收到邵逸夫先生写给朱开轩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在报纸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很重视教育教育确实是很要紧的事。你当主任不容易,在工作中如有需要我做的,我愿助一臂之力。”这使我非常感动。远在香港的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直在关注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此时,他主动提出愿为国家的教育贡献心力,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邵先生不仅重视教育,也情系祖国灾区的同胞,特别是灾区的孩子们。对内地发生的灾害,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常常是一旦灾情发生,他立即指示属下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如:2000年云南楚雄地震、2001年新疆、内蒙古暴风雪,2002年陕西、湖南等十几个省的暴雨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等,每次捐款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已总计捐款2亿多元。他的救灾款,也主要用于恢复建设灾害损坏的校舍,使灾区的孩子们尽快回到舒适的教室。

    教育部为感谢他的善举,决定以教育部长(开始为国家教委主任)名义邀请他来内地参观游览,他欣然接受,也可顺便看看他捐款建设的校舍。于是,李铁映、朱开轩主任,陈至立、周济、袁贵仁部长,每年都向他发出暑期来内地旅游参观的邀请。连续十几年的参观旅游,神州大地到处留下了邵先生的足迹。邵逸夫先生对教育部的安排,一直都很满意,他从来不计较,反复给我们讲的是:太谢谢你们了!千万不要太多打搅当地政府,一切尽量从简,包括在各地不要举行正式的宴请等。作为一个耄耋老人,其实每次参观旅行是非常辛苦的。常常每天很早起床,中午也难以休息,但他兴致勃勃,其精气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钟情。

    8个年头的接触,邵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是个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的长者。从1993年6月我第一次访港拜访他开始,他每次都是在香港清水湾影城的山顶别墅中接待我,而且每次见面,总是带着他那经典的笑容欢迎我们,非常和蔼可亲。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内地一些省、自治区教育厅局和大学的负责人去香港,向他汇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他亲自出面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宴请了代表团一行。他没有把自己的捐助看作是恩赐,反而对我们说:“拜托你们把建设项目做好,谢谢你们!”

    有一年,个别赠款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邵氏基金会方面也有所闻,并派了代表来内地检查。主管的副部长韦钰又带着我跑了好几个省,进行检查督促,项目很快转入正常。后来,我和一位同事专门去香港汇报。他的夫人方逸华女士先听取我们的汇报。她听后表示:邵先生和她都非常相信教育部的工作,完全尊重教育部的意见。没想到的是,此后,邵逸夫在清水湾影视城的山顶别墅,还专门请我们二人吃了便餐。他的和善、平易近人,令我极为感动。

    有一年朱开轩率团赴港参加赠款仪式,回内地前的晚上,有个宴请。宴会后,邵先生握着朱主任的手说:“咱们明天见。”当时我也在场,有点不明白邵先生的意思。结果,第二天我们到机场,邵先生已经先期到达,他特地来欢送朱主任。一个已届80多岁的老人,专程到机场送我们,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品格啊!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对他表示由衷的敬仰。诗中写道:

    (一)

    创业打拼多艰辛,风风雨雨一世勤。

    荧屏历历多少事,独占鳌头耀古今。

    (二)

    爱国重教育新人,遍洒雨露润人心。

    神州处处赞邵翁,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1993年—2000年任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