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既要求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又要求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都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实现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要统筹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大学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创新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创新学校德育课教学,对于青少年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渗透在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之中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民族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将继承和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课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点。

    在作为统一整体的学校德育课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从教材内容、课堂效果、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看,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之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现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体系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新使命。

    (作者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