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 打造高职就业典范
2011—2013年 船院毕业生供需比
渤海船院学生顶岗实习
船舶工程系船舶下水实验
三年前,提起国家骨干校建设,船院人既兴奋又茫然;三年后,再提国家骨干校建设,船院人既惊喜又骄傲!
这三年,学院上下戮力同心、锐意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得到重构与开发;双师型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以创新;服务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经过三年的建设,学院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了高职院校就业典范。始终坚持“依托船舶、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形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完善、开发课程体系、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谱写了学院就业工作新篇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逆势飞扬、成绩喜人
在过去的两年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连续两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在2013年的毕业季中,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多年来,学院紧紧依托船舶和机械行业,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纽带,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为重点,以学院大型双选会和专场招聘会为载体,全力打造毕业生的就业平台,不断开发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形成了以船舶行业为特色、多行业并举、全国沿海沿江地区就业的新格局。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北至辽宁、南至海南、东至上海、西至四川的广泛地域。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运行
2008年,学院获得了腾讯网设立“国家知名高职院校十大就业典范”奖项。学院2011年实际毕业生人数2818人,签订就业协议人数2757人,签约率97.87%;2012年实际毕业生人数2116人,签订就业协议人数2046人,签约率96.69%;2013年实际毕业生人数2340人,签订就业协议人数2298人,签约率98.21%。每年需求数均5500人左右,供需比达到了1∶2。
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三年来,学院引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重、天津航天长征火箭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为学院毕业生提供技术、管理等专业对口且有发展空间的岗位300-500左右。
骨干校建设重点专业供不应求
骨干校重点建设的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方向)、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5个专业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详见图表)。
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突出、措施得力
以船舶行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如何让学生在船舶行业发展低迷形势下“好就业”、“就好业”?学院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眼睛瞄准市场,主动适应船舶行业结构调整,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最终实现教育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与直接对话。
三年来,学院根据船舶行业结构调整的形势,经过社会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师资、设备配套论证,组织专家对拟增设和拟停招的专业进行严格评议,形成专业的评议报告。
目前,学院总共开设了船舶工程技术等4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5个专业群,均属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范围;3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7个专业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调整后的专业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学生就业主动适应了市场需求。
以行业企业技术为标准,完善、开发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意味着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跟上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学院积极与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把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对学生的要求引入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上,既满足行业里先进企业的需求,又能带动专业的高标准发展。2013年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按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五步骤进行11门课程开发。其中船舶工程系签订了“船舶识图与制图”、“船舶CAD/CAM与生产设计”2门专业核心课程;动力工程系签订了“船舶辅机安装于调试”、“船舶管系放样与生产”、“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柴油机使用与维护”等7门课程;电气工程系签订了“船舶信号系统安装与调试”、“船舶电站调试与交验”、“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气工艺设计与安装”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平台,实现了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无缝衔接,不仅直接为企业输送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且有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打造了教学、就业的一条龙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为依托,夯实就业基地
学院坚持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方针,坚持“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着力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方案》,成立了由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政府主管部门组成的辽宁区域和船舶行业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先后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及所属65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顶岗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相邻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前校后厂”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葫芦岛市牵头、主管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本市12家企业与学院领导组成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董事会的正式成立,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密切了校企合作,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从2011年开始,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每年安排毕业生就业1000多人。
以“缘船而生,但不唯船而立”为理念,积极开拓就业新市场
学院是依托行业背景成立的一所北方仅有的船舶类理工类院校,学院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进程中,以“缘船而生,但不唯船而立”为理念,积极开拓就业新市场。
首先,学院领导带队开展暑期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走访调研工作。具体做法是:分七个组由学院领导亲自带队,到重点地区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规划好路线图,明确工作任务,撰写调研报告,同时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通过与用人单位领导沟通交流、召开老毕业生座谈会、实地考察、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走访调研,密切了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发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平均每年开发新的用人单位40多家,争取到毕业生需求信息近千个,为下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院招生就业处指定三名就业办工作人员,分别负责环渤海地区、长江流域、珠三角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建设工作。每年通过招生就业处开发新就业市场推荐400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
再其次,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各系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新单位的开发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进一步激励各基层单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每年通过各系开发新就业市场推荐500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
最后,努力探索新模式,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校(渤海船院)——校(韩国巨济大学)——企(威海三进船业公司)”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先后推荐130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通过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葫芦岛分公司、大连船舶工业电气工程公司等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荐140多名毕业生成功就业。2013年,与葫芦岛鸿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开展了“出国留学+就业”模式的有益尝试,推荐30多名毕业生成功留学就业。除此以外,还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专升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预征入伍、部队招收士官等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通过不懈努力,学院逐步建立了包括船舶、冶金、机械、钢铁、电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电、物流、营销、旅游、酒店和IT行业在内门类齐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趋于完善。每年争取到的毕业生需求岗位数量远远大于毕业生数量,毕业生供需比超过1∶2。
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保障,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