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教育公平不如先解技术难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其动辄抨击教育,不如多想些办法,把公平的技术问题先解决了,不仅学生高兴,家长高兴,教师校长更高兴。

    ■顾骏

    一年一度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招生工作即将启动,深圳市独具特色的学位申请办法不出意料地又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

    深圳市教育局的《2014—2015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招生工作问答》要求,今年深圳将在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面推行积分入学办法,各区在招生工作中做到积分标准、积分结果、学位安排“三公开”,不得招收不符合就读条件的新生。让其他城市学龄孩子的家长看不懂的是所谓的“积分标准”。

    以南山区为例,选两条公众意见大的积分项目,我们来分析一下。南山区共设置4个积分项目,包括入读学生户籍、家庭住房、入读学生家庭计划生育、父母就业情况,满分为100分。学校、教育部门将按终审积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直至各学校招生计划录满为止。

    这100分中,学生户籍情况满分为30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拥有学区内户籍的,可得30分,但非户籍家庭,如果学生本人及父母均办理了居住证也可得18分,差距为12分。

    学生的家庭住房情况满分为40分,其中最高的是学区内购一手房两年或以上,可得40分,而最低的是租房1年以下,只可获得5分,差距为35分。而儿童户籍在学区内的,即使没房,也可在原选项分值基础上加12分。

    深圳在学位申请上,对户籍和家庭住房如此重视,有其道理。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吸纳了全国大量劳动人口,但在户籍问题上,始终坚持了高门槛,至今1400万实有人口中,户籍人口只占了约1/5,非户籍或流动人口占了大头,总数超过1000万。如此户籍与非户籍比例倒置的情况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向政府负有直接责任的户籍青少年倾斜,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看来,不只是情有可原,更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住房何以在积分制中占据如此大的比重,去年更高,达50分,则首先是为平衡学区内外的学位需求。一些名校即便只对户籍孩子开放,恐怕也会挤破头,所以只能用家庭拥有的住房作为门槛,抵挡一阵子。难为教育部门想得周到,从一手房到二手房到租房,从购房两年到租房四年,都要一一区分清楚,实在无奈。有人批评为,“房地产绑架教育公平”,言过其实了,僧多粥少之际,业务部门总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办法,不看房子,看什么?

    今日中国教育屡屡代人受过,深圳采用积分制的方式来调节学位申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全国范围的“城乡二元结构”,如果深圳只要外来人员来这里作贡献,却不愿给予同样的市民待遇,硬生生将本来的移民扭曲为“流动人口”,如果不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存在地区间严重不均衡,何来那么多学龄儿童堵在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门口“嗷嗷待哺”?

    但以深圳之力不可能破解国家层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以教育部门之力不可能破解城市的“户籍二元结构”,以学校之力不可能破解财政投入的“地区二元结构”,但当市民和媒体遭遇学生进学校却要父母先买房、早买房,还最好买一手房的时候,不骂学校,就只有骂教育部门,岂不是教育界人士受委屈了?不知道教师校长中是否有人因为房子甚至户籍问题,亲生孩子还因积分不够而徘徊在自己供职的校门口,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被骂,岂非天大冤枉?

    在教育问题上,现如今最容易说道的就是“教育公平”,论者几乎永远“政治正确”。但面对现实中国的复杂情况,从上到下,谁都不知道也没有办法如何将教育公平完全按照公众愿望落到实处。从主流价值观出发没问题,但只要一系列技术性难题没有解决,空泛的议论最终只能停留在价值观层面,无法成为现实。所幸国务院最近公布了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如果真能扎扎实实地推进之,说不定深圳实行的稀奇古怪的积分制就可以寿终正寝,而不是在全国更多地区得到发扬光大。不过,有经济学家已经在怀疑:“钱从哪里来?”这不又回到了技术问题上?所以,与其动辄抨击教育,不如多想些办法,把公平的技术问题先解决了,不仅学生高兴,家长高兴,教师校长更高兴。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