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施义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到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两个基本的目标是不是过高呢?有些同志认为到2000年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个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实现“两基”。 

    由于《纲要》确定的这个目标,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依法办事,“两基”工作迅速在全国形成了无可阻挡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的“两基”工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进入新世纪,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了宏伟的“两基”目标,其成就载入了中国和人类历史的史册。

    实施“211工程”,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迎接21世纪挑战,关键在于人才。当时我国有1070多所大学,分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当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怎么样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赶上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培养出在国际科技领域有影响的一流人才。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放在突出的地位。虽然国力有限,但集中力量逐步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并使若干所大学在20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带动全国高校整体提高水平,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一设想简称为“211工程”。这一工程的立项,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教育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办学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工业化过程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工业化的摇篮,是国家振兴的法宝。但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根源,是小生产者或者过去“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在推进“两基”工作和“211工程”的同时,国家教委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结构,首先是中等教育结构。不能事先规定一个框框加以限制,不能用普通文化教育的观念来套职业技术教育。不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一开始就多么规范、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走单纯靠财政拨款的路子,不能挤占普通教育经费。基本的路子应该是产教结合、依靠贷款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只靠教育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我们提出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经验等,摸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路子。 

    在抓农村“两基”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新农村建设、为人民的富裕幸福做出贡献。

    切实重视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也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我们提出,成人教育实行两种制度:一个是证书制度,一个是文凭制度。证书制度是一种培训教育制度。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人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人的工作岗位也会有更多的变化、转换,人们不能满足原来所学的东西,迫切需要不断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终身教育。这个教育是社会化、多样化、不受约束的。我国证书制度很不完善,要由行业、地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文凭制度是一种学历教育制度,必须国家化、制度化,不能搞乱。国家要建立严格的文凭考试制度。社会力量办学要想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必须参加国家的文凭考试。成人教育证书制度则可以地方化,放开一些。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中,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更宽,改革难度更大。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以及教育自身整体的改革相适应。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改革最终也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来。当时提出的改革思路主要是:一是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达到转换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目的。二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三是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改革招生计划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四是改革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要逐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学校也要改变单纯依赖财政拨款的观念,要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在这些方面,都必须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引导高等教育改革积极而稳妥地推进。

    ——推进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发展迫切需要后勤改革,当时提出了逐步实行社会化的改革思路。 

    ——加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高校对外开放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在加快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学术与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特别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 

    ——建立直属高校工作司。当时国家教委直属36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舰队。对我国的1000多所高校影响巨大。在高等教育司之外专门成立了直属高校工作司,要求直属司工作人员要成为36所高校驻教委的大使,认真而细致地为直属高校服务。并希望这36所高校要为全国高校改革和发展起到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

    进一步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政策 

    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1989年,我国共派出公派留学人员(包括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6万多人,同期自费出国的留学人员2万多人。面对当时的形势,会不会波及国外留学人员?国家会不会改变留学生政策?当时国内外有许多议论。我们连续召开驻八个大国教育参赞会议,坚决而明确地表示,要坚信留学生是祖国的儿女,他们是爱国的。同时明确和完整地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政策,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政策。这一政策在国际上对我们党和国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加快教育立法和依法治教进程 

    实践证明,对教育的管理靠人治是不行的。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靠法制管理,加快教育立法进程。现代化国家都要依法治国,也要依法治教。当时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法制的框架尚未设计,很难实行依法治教。所以我们提出首先要抓紧制定国家的教育基本法,同时相应地制定各种子法。教育的基本法,就是要把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法人来确立学校的地位和责权利,确立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确立学校和政府的关系,确立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学校内部师生之间的关系。世界各国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法律规章,有相当严格、细致的规定,连服装、举止言谈都有约束。 

    当时国家教委集中力量开始研究制定教育基本法和教师法。在我离开教委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出台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出台了,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我国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执法责任要搞清,尽快建立教育督导机制 

    1991年,我以主任令形式签发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成为国家教委督导制度建设的第一个规章,开始形成中国特色教育督导制度的基本体系和模式。国家教委把聘请的督学叫“国家督学”,代表国家监督检查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是督政。督学的事情交给地方。这项制度的建立,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现“两基”目标以及“两全”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此外,当时还对民族教育问题、农村教育改革问题、社会力量办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等等,做了一些思考。 

    在本书编辑出版之际,我对当时国家教委一些重大决策形成的过程和当时的指导思想做此回顾,既是向一起共事的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达敬意,也是向本书读者进行一些解读吧。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教育又在新的起点上迈开了新的步伐。我希望这些思考和探索,这些历史的足音,能够对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探索规律,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史,对今后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挥它的一些作用。

    (本文系《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李铁映论教育》一书前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